孫曉云和她寫的福字。 王悅謀 攝
編者按
春節,作為“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2024年12月4日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本欄目選擇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人物,圍繞年文化講述個體故事,呈現中國人豐富多彩的年文化,展示個體的春節記憶和當下的新年習俗,講述人們對闔家團圓的奔赴,揭示個體奮斗與家國情感的緊密聯系。讓我們通過一張張春節面孔,一起來追“年”吧。
□ 本報記者 薛穎旦 徐寧
沁滿了墨,舔飽了筆,刷刷點點,瞬間一個“福”字斗方就完成了……每年臨近春節,都是中國書協主席孫曉云最忙的時刻,她寫福字、書春聯,送達城鄉,已經堅持了近20年。
春節是什么?孫曉云說:“春節就是寫福、送福、接福、祝福和幸福。”
乙巳蛇年,中國人將迎來申遺成功后的首個春節。這次申遺的副標題是“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持續了10年的南京“城門掛春聯”活動,正是南京城一年一度迎接春節的盛大社會實踐,儼然已成為市民迎春的新民俗。
孫曉云已連續10年為南京城門書寫春聯。作為一個在南京生活了近70年的市民,她對這座古城有著深深的情結。“開始幾年我都為玄武門寫,那是我以前上下班路過無數次的城門,有一種特別的情愫。今年我還為中華門寫了春聯,中華門原稱聚寶門,有‘天下第一甕城’之譽。在明城墻上掛春聯,我覺得特別能體現南京特色,有家國感,也是對傳統文化一種潤物無聲的弘揚。”
這兩年,孫曉云的福字、春聯還從城門掛到了地鐵、高鐵上。在她的帶領下,全省各地,乃至全國各地的書法家每年春節前都要到高鐵站、地鐵站、公交站以及農村、社區、學校、醫院等地去書寫,贈送春聯、福字,甚至上列車分發,讓書法伴隨著春運出行,伴著回家的旅途。當自己的福字、春聯掛在百姓家的墻上,拿在旅客的手里,孫曉云說自己也等于收到了他人給她的祝福。
在孫曉云看來,團圓是春節最重要的意義,回家過年蘊藏著老百姓最樸素真摯的情感。她17歲下鄉插隊,作為年輕的文化站站長,連續三年帶領公社文藝宣傳隊到各大隊慰問演出,5年中有3年沒能和家人團圓,大年三十,一間冰冷的屋子,晚上伴著一盞煤油燈,通宵編寫文藝節目,外面下著雪。“這印象太深了,一個人度過了整個春節,我也不覺得苦,不覺得孤單。”
但也正是這段經歷,讓她倍加珍惜春節與家人團聚的日子。“工作穩定后到現在,春節就是我的勞動節,我總是變著花樣給家人們做好吃的,感到特別充實、溫暖、幸福。”
心中有家,心中有國。20年來孫曉云一直堅持在春節期間“寫福”“送福”,從最初每年200張到這幾年近5000張。在孫曉云看來,這反映出人們對傳統文化越來越重視了。孫曉云說,過年前一段時間,只要有空她都會寫福,有時甚至會寫到凌晨。“有時累得人感覺都要飄起來了,但看到自己寫的福字、春聯掛在城門口、地鐵站、公交車、高鐵上,掛在偏遠山區、農村社區里,內心就非常充實,這一切都讓我感到幸福。”
春節為什么要寫福字?孫曉云說,這個“福”字象形的組成就是闔家團圓幸福的美好想象——甲骨文“福”字左邊是祭祀的“礻”旁,通過祭神祈求護佑,右邊的形狀就像一個家的屋頂,下面是個“口”,就是有飯吃,下面還有田,就是有田種,“有吃有喝有田種,全家團圓,就是福。”
孫曉云說,“我寫福是為了送福,送福是讓更多的人接福,接福是讓我們共同祝福祖國,讓所有人感到幸福。”她說,“20年來,我見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入人心,而我作為一個書法家,為大家書寫福字、春聯,將春節的傳統文化習俗普及開來,給祥和的春節氛圍添上一筆喜慶色彩,我很榮幸,也很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