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曉敏玉露生涼,丹桂飄香,中秋佳節如約而至。今年的中秋,與罕見臺風相遇,阻礙了很多人出行的腳步,也見證了諸多不平凡的守護。臺風過后,天朗氣清,讓團圓之于中秋、之于你我顯得更加特殊。
農歷八月十五正是“三秋恰半”時節,故稱“中秋”。千百年來,文人墨客寄思念于中秋,抒感懷于明月。從杜甫筆下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到白居易詩中的“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再到蘇東坡眼中“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其中蘊含的詩意和情懷,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別具一格。時光流轉,中秋習俗賡續綿延、代代流傳,濃縮于其樂融融的團聚時光中,成為共同的文化記憶與情感認同。
中秋月圓人團圓。團圓是“月滿中秋”的本義所在,更是人們心中不可替代的期盼。家人圍坐一堂,聊家常、吃月餅。月圓花好,美景良辰,在親情浸潤下,中秋之夜更有韻味。心在,家就在,團圓就在。天南海北、城里鄉下,“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在這個以團圓為意、以美滿相宜的美好時刻,始終月明九州,情滿人間。當團圓超越一人一事的悲歡,當古老的文化記憶化作現實的身份認同,中秋佳節讓我們更加認同“家”的意義、更加懂得“團圓”的價值。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賞時。”時代發展,賦予中秋更多時代表達,也讓相聚有了更多方式。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網代替九曲羊腸路,讓相見更便捷;視頻連線、指尖互動代替路漫漫的書信,讓聯接更緊密。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我們將中秋的美麗傳說代代相傳,又講述給牙牙學語的孩子。同這種血脈親情一樣,我們寄予圓月的家國情懷也飽經歲月洗禮,一脈相承地流傳下來。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國團圓的愿景飽含著愛家愛國的共同情懷。在歷史長河中,國與家始終是難以分割的整體。“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望著天邊明月,家中的妻兒思念著常年遠征的丈夫,戍邊的戰士懷念著魂牽夢繞的故土。人們賦予中秋“圓滿”的美好寓意,除期待闔家團圓之外,更希望社會安定、民族團結、家國和諧。家國兩相依,家庭命運總與國家興衰、民族前途休戚與共、息息相關。國家安定統一,家庭才能幸福團聚。感慨今日的幸福團聚,何嘗不是得益于祖國的安定繁榮、日新又新。
不管是歡聚一堂,還是遙寄相思,千萬家庭的幸福,匯聚成中華民族的大團結。新中國成立75年來,個人的命運、家庭的命運始終與國家的命運同頻共振,無數中華兒女的成長記憶、家庭記憶和新中國的發展史融匯在一起。正是對家國的深切情感,幾代人接續奮斗,為實現祖國的強大奉獻韶華。在即將迎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之際,讓我們凝聚接續奮斗之力,再譜砥礪奮進新篇,不負這盛世,不負這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