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是五星紅旗。
同學們,你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有什么象征意義嗎?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是五星紅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征和標志。每個公民和組織,都應當尊重和愛護國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旗面為紅色 ,長方形,其長與高為三與二之比,旗面左上方綴黃色五角星五顆。一星較大,其外接圓直徑為旗高十分之三,居左;四星較小 ,其外接圓直徑為旗高十分之一,環拱于大星之右。旗桿套為白色。
同學們,國旗的使用有什么規定呢?我們一起來學習。
學校除寒假、暑假和休息日外,應當每日升掛國旗。有條件的幼兒園參照學校的規定升掛國旗。學校除假期外,每周舉行一次升旗儀式。舉行升旗儀式時,應當奏唱國歌。在國旗升起的過程中,在場人員應當面向國旗肅立,行注目禮或者按照規定要求敬禮,不得有損害國旗尊嚴的行為。
不得升掛或者使用破損、污損、褪色或者不合規格的國旗,不得倒掛、倒插或者以其他有損國旗尊嚴的方式升掛、使用國旗。不得隨意丟棄國旗。破損、污損、褪色或者不合規格的國旗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收回、處置。大型群眾性活動結束后,活動主辦方應當收回或者妥善處置活動現場使用的國旗。
——摘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
同學們,2021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2周年,了解了國旗的意義和使用規定后,我給大家講講國旗和國旗背后的故事。聽完后, 把你的感受告訴我吧。
摘星獻祖國
導讀:
1949年上海解放之際,滿懷愛國熱情的曾聯松決心投入到國旗的設計之中。星星的意象讓曾聯松找到了設計的突破口:以一顆大星導引于前,幾顆小星環繞于后,象征眾星拱北斗……在1949年9月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確定五星紅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曾聯松(1917-1999),新中國成立時,他是歡騰慶祝的億萬群眾中的普通一員,在上海市從事計劃、財務工作。只因對祖國滿懷熱愛,曾聯松設計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說起創作的過程啊,還真是一波三折、匠心獨運呢!
1949年5月,上海的大街小巷熱鬧非凡。人們敲鑼打鼓,燃放鞭炮,游行,扭秧歌,唱紅色歌曲,慶祝解放。
7月,《人民日報》上刊登了《公開征求國旗、國徽圖案和國歌詞譜啟事》。這讓32歲的曾聯松心潮澎湃,滿懷愛國熱情的他決心投入到國旗的設計之中。
1936年,來自浙江瑞安的曾聯松考入中央大學(后更名為南京大學)經濟系,后參加抗日救亡聯合會,投身革命。早在大學參加學生運動時,曾聯松就由同學黃大明介紹入黨。后來由于各種原因,他與組織失去了聯系,輾轉來到上海工作。
到處是歡樂的人群,到處是振興的景象。看著新中國像旭日東升,欣欣然開始新征途,興奮不已的曾聯松決定設計國旗,為新中國盡份心力。
他轉身快步向家中走去。
上海的夏日酷暑難耐。一下班,曾聯松就往悶熱的閣樓里一鉆,看看、寫寫、畫畫……吃飯也得家人催促好幾次才肯下樓,幾乎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
可是,曾聯松并沒有學過設計,他反復推敲、汗流浹背畫出的圖紙, 連自己都不滿意。十多天過去了,地板上廢紙越堆越多,他卻還是想不出,該用什么表達新中國的意象呢?
有一天,一陣委婉深情的滬劇唱腔從窗外飄來:“盼星星,盼月亮,盼來了中國共產黨……”“星星,星星……”曾聯松反復默念,靈感如百靈鳥一般鉆入他的腦海: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的大救星,當年紅軍帽上就有一顆紅五星,用五角星這個革命的標志,來作為國旗的主體,不是很有意義嗎!
太好了!他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抽出一張空白紙,伏案畫起來:以一顆大星導引于前,幾顆小星環繞于后,象征眾星拱北斗……
環繞大星之后的小星,應該是幾顆呢?曾聯松想到,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指出,人民在當時包括有四個階級,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
有了!就以四顆小星象征廣大人民。
大星和小星,應該是怎樣的位置呢?曾聯松想,把大星布置在旗面的當中,小星環繞在大星的四周。可近看畫面端莊,遠看卻不夠開闊,橫平豎直的,也不夠生動。
怎么辦?又是好幾天的苦思冥想。曾聯松把五星挪向旗面的左上方,視野頓時不一樣了。旗面有了廣闊的感覺,金星居高臨下,光彩閃耀。五顆金星大小呼應,疏密相間,形成了一個橢圓形,與中國國土的幾何圖形類似,既表現了中國地理特征,也顯得平穩和諧,明朗,有氣勢。
圖案畫稿完成后,曾聯松小心翼翼地把它裝入信封,投遞給新政協籌備會。
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隆重的開國大典。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親手撳動電鈕,升起了新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全場30萬群眾一片歡騰。
從報紙上看到開國大典新聞后,曾聯松不敢相信,五星紅旗和自己的投稿有關系。直到1950年9月,曾聯松去北京開會,全國政協的工作人員找到他,詢問國旗設計情況。曾聯松介紹了自己的構思和投稿日期。沒過多久,他收到了新中國成立一周年的觀禮請柬,編號:臺右九十七號。
參加天安門觀禮后回到上海,還沒等曾聯松興奮的心情平靜下來,就接到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辦公廳來函。這時,他才確認,自己的設計方案,抽掉了大星中的鐮刀斧頭,稍微作了簡化,被采用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設計國旗用了一個多月,另一件事卻讓曾聯松努力了許多年。中斷的黨員身份,讓他心里很不好受。從1949年到1985年,他寫了36年的重新入黨申請書。68歲時,他被批準重新入黨。
“一得之愚獻祖國,五星旗海壯山河。”設計了國旗,這是多么大的榮耀啊!曾聯松卻從未以國旗設計者自居,也拒絕這個身份帶來的利益誘惑。他住上海小弄堂一幢小樓的三樓,一間房和一間閣樓。直到曾聯松逝世,家里連個像樣的沙發都沒有,只有兩張坐久的藤椅,還有門上掛的那面五星紅旗。
活動建議:
同學們,每周一參加升旗儀式時,看著國旗冉冉升起,你是否心潮澎湃呢?讀了《摘星獻祖國》,相信你對國旗的來歷有了一定的了解。與同學們一起,再找些資料,認真學習國旗的誕生過程吧。
五星紅旗在聯合國升起
導讀: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2758號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11月1日,五星紅旗第一次在紐約聯合國大廈上空高高升起,標志著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復,開創了新中國對外交往的新紀元,也增強了聯合國的普遍性、代表性和權威性,壯大了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發展事業的力量。
1971年11月1日上午8時,美國紐約。天空正飄著蒙蒙細雨。12名身穿藍色制服的聯合國衛兵,帶著131個聯合國會員國卷著的國旗,從白色的聯合國大廈走出。他們從按英文字母次序排列的一排旗桿北端開始,慢步走向第23根旗桿。
兩名美國青年——24歲的烏伊拉德·博迪和28歲的喬治·鮑德溫,將一面嶄新的五星紅旗系到第23根旗桿的繩子上,將它高高升起。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第一次飄揚在聯合國上空。
聯合國成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的1945年,中國是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和安全理事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從這一天起,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就是代表全中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理所當然地享有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
但是,由于美國的多次阻撓,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席位一直被非法占據。中國政府和人民對此進行了長期不懈的斗爭,并且得到世界越來越多國家的支持。
隨著民族解放運動風起云涌,一大批亞非國家取得獨立加入聯合國,“他們把恢復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視為自己的事”。
1971年7月15日,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等18國(后增為23國)向聯合國提出: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承認它的政府的代表為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并立即把蔣介石的代表從它在聯合國組織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非法占據的席位上驅逐出去。這就是著名的“兩阿提案”。
10月25日,成員國對“兩阿提案”進行投票表決,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提案通過了。
合眾社報道這樣描述當時的情形:贊成中國參加的各國代表全部站起,高高舉起雙手向四周歡呼,會場充滿興奮的龍卷風。這是一個歷史性時刻。這一天,被剝奪達22年之久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終于得到了恢復!
1971年11月1日,聯合國大廈門前升起五星紅旗。美國一家報紙如此評論說:五星紅旗第一次在聯合國總部升起,標志著聯合國邁進了新時期。
一周后,由高梁為組長的中國駐聯合國代表團先遣組,帶著介紹信和幾面五星紅旗飛抵紐約。當他們到達聯合國大廈時,看到五星紅旗已經在廣場上空飄揚。但他們發現,這面旗幟規格很不標準,也很粗糙。于是,先遣組將帶到紐約的五星紅旗交給聯合國禮賓司司長錫南·科爾萊,由他安排換上標準國旗。
先遣組組長高梁曾深情地說:“在20世紀的五六十年代,我作為新華社記者走訪了不少國家,曾多次看到,在重要莊嚴的場合飄揚著象征我們祖國的五星紅旗;然而,使我最為激動和終身難忘的一次,卻是 1971年11月目睹五星紅旗第一次在聯合國大廈前的廣場上冉冉升起。”
11月11日中午,中國代表團一行50多人在喬冠華團長、黃華副團長的率領下,乘飛機到達紐約時,各提案國的外交官員與聯合國官員到機場接機歡迎。200多名記者早就等在那里,待代表團下機后立即蜂擁向前,將他們團團圍住,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
機場外,數百名愛國華僑和美國友人,他們手中高舉著毛澤東的大幅畫像和鮮艷的五星紅旗,在初冬的寒風里等待著中國代表團。
代表團下榻的旅館大門口,也懸掛著一面五星紅旗。馬路和對面擠滿了歡迎的人群。
11月15日上午10時,中國代表團第一次出現在聯合國會議大廳,受到了與會57個國家代表的熱烈歡迎。23日,中國常駐聯合國安理會代表黃華第一次出席安理會會議,同樣出現了與聯大會議一樣極為熱烈的場面。
這一切說明,我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影響是何等巨大!自此,我國代表在聯合國各個領域和各個機構中展開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活動建議:
同學們,每次外國代表團到訪中國,我們都會升國旗、奏國歌。在外交場合,我國關于涉外升掛和使用國旗有哪些規定呢?與同學們一起,上網找一找,說一說。
好樣的!中國女排
導讀:
1981年的女排世界杯上,中國女排獲得第一個世界冠軍,之后創造了“五連冠”的輝煌戰績。40年來,中國女排在國際賽事上屢創佳績,為國爭光。其間,她們經歷過成功登頂的輝煌,也有過跌入低谷的挫折,但排球女將們勝不驕、敗不餒,始終葆有那么一股不服輸的拼勁、打不垮的韌勁,所形成的女排精神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精神,喊出了為中華崛起而拼搏的時代最強音。
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成立后,國家組建第一代女排。打比賽時,隔著網看蘇聯隊,人家的大腿比我們女排姑娘的腰都粗。1976 年,袁偉民擔任女排國家隊主教練,他認為,中國女排要想贏,必須練就全面的技術、超強的體能。
當時,位于福建省漳州市的女排訓練館,可真算不上“館”,竹棚而已。把石灰、土、鹽水混合,壓實,就是地面。女排隊員每天練習撲、救、滾、翻,個個成了“泥猴子”,擦破皮也是家常便飯。
條件差,但訓練強度卻超級大。站在三米的高臺上,男陪練對著女排球員,拼命地往下砸球。球員要把這些又重又沉的球一個個接回去,不敢接,就閉著眼睛接,接不好,身上就青一塊紫一塊的。每位隊員,一個上午必須高質量發好100個球,扣好200個球,墊好300個球……那時走出的排球名將郎平,可以不吃不喝,持續練七個小時的扣球。出國比賽,只要坐飛機時間長點兒,教練就會讓她去機艙后面練深蹲。
1984 年,中國女排奪得第一個奧運冠軍。2019年上映的電影《我和我的祖國》,將洛杉磯奧運會中國女排奪冠與新中國成立、北京舉辦奧運會等,一起列為最能代表新中國成立70年記憶的大事。
雅典奧運會舉辦于2004年。無數中國球迷不顧第二天的工作,凌晨兩點打開電視機,收看中國女排與俄羅斯女排的終極對決。裁判一聲哨響,比賽開始。俄羅斯隊一上來就狠狠地壓著我們打,率先拿到了冠軍點,再贏一局便可奪冠。中國隊被推到了懸崖邊。不知有多少中國人在那一刻心痛:我們肯定輸了!俄羅斯已領先兩局,再贏兩個球,冠軍就是她們的。俄羅斯人想必也認為,一定能“打死”中國姑娘。可中國隊就是不讓她們“打死”。第四局,中國隊驚天逆轉,穩扎穩打,沒有給對手任何機會。第五局,俄羅斯更加急切地想“錘死”中國,隊員們著急,出現失誤,最后輸了比賽。
中國女排第二次獲得奧運冠軍。從80年代“五連冠”的輝煌開始,經歷90年代的起起落落后,闊別已久的世界杯冠軍、奧運會冠軍再次被中國隊收入囊中。
郎平,中國老百姓喜愛了很多年的“鐵榔頭”,2013年成為中國女排主教練。 經驗豐富的“郎教頭”,為女排引入了很多新的訓練方法。
首先,郎平提出了“大國家隊”理念,在全國大撒網,挑選優秀隊員,調動隊員30多人,每個位置基本保持三到四人在競爭。同時她還組建了一支復合型保障團隊,數名助教,兩位擔任數據統計和視頻分析工作的陪打教練……這么說吧,這是國家隊有史以來的“最高配置”。
女排的訓練條件完全改善,還用上了許多科技儀器。高速攝像機“瞪著鷹眼”,絲毫不差地捕捉著隊員的每一個動態。大家可能自己都意識不到的細節,通過鷹眼回放,就一目了然啦。
新技術,新理念,新隊員。2016年,年輕的女排團隊,走進了里約奧運會賽場。當然,中國觀眾也是高科技傍身,通過電視、互聯網、移動終端,更能及時、清晰地收看女排姑娘的風采。說實在的,大家看到女排拿冠軍,固然喝彩,但如果失敗了,只要盡了全力,大家還是會為女排鼓掌加油的。
前半程,中國女排走得格外不順。小組賽首場,輸給了年輕的荷蘭隊。隊員們沒有被暫時的失利嚇倒,決賽中面對塞爾維亞強有力的挑戰,在先輸一局的情況下,加強發球和攔網,連扳三局,再次上演大大的逆轉。中國女排讓五星紅旗再次飄揚在奧運賽場上。
2019年9月14日,世界杯,中國女排衛冕成功,獲得第十個世界冠軍。開局戰勝韓國隊后,郎平接受采訪時說:“只要穿上帶有‘中國’的球衣,就是代表祖國出征。每一次比賽,我們的目標都是奏國歌,升國旗!”
中國女排步履不停,目光堅定,一次又一次地贏得勝利!而勝利代表的意義卻超越以往。女排精神不是贏,而是有時知道不會贏,卻還要竭盡全力,在所不惜,因為,國旗在胸前,祖國在心中。
活動建議:
同學們,比賽中,團體項目最需要的就是團結一致。在中國女排身上,這種精神尤為突出。她們得分相互鼓勵,失誤互相打氣,贏下了一場場艱難的比賽。在你參與的比賽中,遇到過需要團結協作的時候嗎?你是怎么做的呢?跟同學們一起分享吧。
太空歡迎您
導讀:
2008年9月27日,執行“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出艙活動任務的航天員翟志剛,實現了中國人的第一次太空行走,也讓中國國旗第一次“飄揚”在浩瀚無垠的太空中。2013年12月,我國圓滿完成的“嫦娥三號”任務中有一個令人激動的畫面:在灰黑色的月面上,“玉兔號”月球車胸前的五星紅旗鮮艷奪目,這是第一面登上月球的五星紅旗。兩面太空中的五星紅旗,見證了中國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也見證了一個民族的騰飛。
2008年9月27日。圍繞地球飛行了29圈的“神舟七號”飛船,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
飛船內軌道艙,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將艙外航天服穿戴整齊,按照預定程序完成了出艙前的所有操作,等待飛控中心發出的指令。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大廳內,科技人員神情專注地注視著軌道艙內航天員的每一個動作,確認出艙前的各項技術狀態、生理參數。
“打開返回艙艙門,開始出艙!”16時34分,總調度常向峰向航天員發出口令。
飛控大廳的大屏幕上顯示,身著“飛天”航天服的翟志剛, 慢慢旋擰頭頂上方的軌道艙艙門,動作緩慢、有力。終于,翟志剛推開艙門了!掌聲過后,大廳再次安靜下來,等待著那激動人心的歷史時刻的到來。只見翟志剛將頭部慢慢地伸出艙外,深奧莫測的太空立刻展現在他的眼前。然后,他將半個身子探出,面向飛船推進艙上的攝像機,揮手致意。隨后,翟志剛全身置身于浩瀚太空,像一只展翅的鯤鵬,在飛船旁邊滑翔。
“我已出艙,感覺良好。‘神舟七號’向全國人民、全世界人民問好。請祖國放心,我們堅決完成任務!”飛控大廳傳來翟志剛清晰堅定的聲音,掌聲再次在大廳內響起。隨后,航天員劉伯明也將頭緩緩探出艙外,只見他的手里拿著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那是載人航天工程各大系統上百名科技人員每人一針親手繡制的。劉伯明將紅旗遞給翟志剛。翟志剛接過來,在神秘無垠的太空中舞動著這面五星紅旗,大廳里立即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
翟志剛慢慢地移動身體,盡情享受著“太空漫步”。在他的眼前,是清晰的藍色星球,人類共同的美麗家園。
該回艙啦!翟志剛沿著飛船外壁緩緩“飄移”,一步一步向返回艙邁進。時針指向9月27日17時00分35秒。在劉伯明的幫助下,翟志剛首先讓雙腿進入艙內,慢慢地,整個人都進入返回艙,艙門關閉。
這是中國的國旗第一次在太空“閃亮登場”,中華民族的千年飛天夢,實現了!中國,正式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出艙技術的國家。
僅隔五年,又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在舉世矚目下,出現在月球上,那是中國古代神傳說中嫦娥、吳剛的棲息之地。
2013年12月15日23時35分,“嫦娥三號”任務進入最高潮。隨著測控指揮員下達互拍指令,“嫦娥”“玉兔”同時睜大她們的“眼睛”,彼此深情凝望……10米,是她們的互拍距離。飛控大廳內,所有人屏氣凝神,翹首以待激動人心的時刻——在地面有節奏的指令聲中,“嫦娥”與“玉兔”先后按下各自相機的快門,記錄下她們生命中最美麗的時刻。
圖像無聲,一瞬永恒。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大屏幕上,38萬公里外蒼涼寂寥的月球表面,呈現出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
此時此刻,這面鮮艷的五星紅旗向全世界莊嚴宣告:“嫦娥三號”任務圓滿成功,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第二步戰略目標取得全面勝利!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實現地外天體軟著陸的國家。
16日4時35分,“玉兔”成功駛離“嫦娥”的懷抱,首次踏上月面,中華民族把登月夢想變成了現實。
遙遠的月宮,牽動了炎黃子孫太多的思懷。為了這一刻,中華民族追求了千年。為了這一天,華夏兒女期盼了千年。五星紅旗閃耀月球之上,鐫刻下航天人矢志追趕的“中國坐標”。
兩面在太空中“飄揚”的五星紅旗,見證了中國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那是幾千年來,我們這個民族走向富強、騰飛的明證!
活動建議:
同學們,2021年9月17日下午,“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已經安全降落到東風著陸場,返回過程一切順利,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三名航天員身體健康,精神良好。“神舟十二號”是怎么工作和生活的呢?大家去查閱資料,互相交流一下吧。
開山島上
導讀:
1986年,王繼才受組織派遣,前往黃海前哨開山島執勤。同年,妻子王仕花辭掉教師工作,陪伴丈夫守島。2018年,王繼才在執勤時突發疾病,經搶救無效去世,年僅58歲。習近平總書記對王繼才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王繼才同志守島衛國32年,用無怨無悔的堅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了不平凡的人生華章。我們要大力倡導這種愛國奉獻精神,使之成為新時代奮斗者的價值追求。王繼才被追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2019年被授予“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王繼才、王仕花夫婦榮獲“最美奮斗者”“時代楷模”等稱號。
在黃海上,有座不起眼的小島,島上沒有居民,但是伴著每天的朝霞,小島的上空都有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準時升起。
這座小島名叫“開山島”,面積僅0.013平方公里,島雖小,卻是扼守江蘇連云港市、鹽城市的海上要沖。1939年,侵華日軍就是以這里為跳板,攻占蘇北。新中國成立后,一個連的解放軍官兵在這里駐防。1985年, 江蘇省軍區接替駐守任務,設立民兵哨所。但是島上沒水沒電,沒有給養保障,先后派去的十多位民兵,都沒能堅守下來。
王繼才,灌云縣魯河鄉民兵營長。1986年7月,他接到命令,登島執勤。在初次值守的48天里,他在墻上劃痕記著日子;48天里,他記不清多少次追著海里的船滿山遍野地奔跑、吶喊;48天里,不會抽煙喝酒的他,將帶上島的30盒煙和30瓶白酒全部消耗……王繼才獨自守島48天后,妻子王仕花決定辭職上島。
堅守孤島32年,沒有一份“犟脾氣”,王繼才可能真的無法堅持下來,這份“犟脾氣”與王繼才的紅色家風有關。王繼才的父親王金華,早年在灌區游擊隊工作,是名老黨員,一直教育他要熱愛祖國、熱愛黨;王繼才的舅舅魏家華,乙級傷殘軍人,時常給王繼才講曾經的戰斗故事,在這樣的家庭里,王繼才從小受到了紅色愛國教育。
拗不過丈夫的王仕花,便辭掉小學教師的工作,上島陪伴丈夫。1986年9月下旬的一天,在王仕花登島后不久,王金華老人托漁船捎來給養,同時還捎來了一面嶄新的五星紅旗和一張紙條,上面寫著:守島就像守陣地一樣,要有信念,人在旗在!
王繼才總覺得守島的日子缺些東西,父親捎來的這面國旗簡直就是他心中所想、所盼的!開山島沒有現成的升旗臺,王繼才夫婦山前山后跑了個遍,最終選定后山炮臺旁的瞭望哨頂部作為升旗臺。這個位置朝外海望去,面對的正是韓國與日本,這里需要升起一面五星紅旗來!
之后,王繼才請過往的漁民捎來毛竹。竹根做成竹筒,嵌在水泥底座中,竹竿做成旗桿,細的一頭系國旗,粗的一頭插入底座。開山島民兵哨所的升旗臺就這樣“落成”了!
1986 年國慶節,王繼才夫婦鄭重地舉行了升旗儀式。清晨,王繼才扛著系著國旗的旗桿,王仕花護衛一旁,從山前走到山后,翻過峭壁,登上瞭望哨頂的“升旗臺”。沒有國歌伴奏,沒有觀眾,有的是兩顆熾熱的心。準備就緒后,王繼才響亮地喊了聲:“敬禮!”然后鄭重地將旗桿插在底座上,王仕花站在原地莊嚴地行了舉手軍禮。
開山島上海風大、鹽分高、濕度大,王繼才父親捎上島的國旗一個月后出現褪色和破損,王繼才趕忙托人從島外買來新國旗,他說:“島雖小,卻是中國的領土,必須升起五星紅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每當太陽從東方升起,開山島上都會如期升起鮮艷的五星紅旗。漁民們覺得每次從遠海捕撈回來,遠遠看到開山島的五星紅旗,心里踏實多了。32年里,王繼才夫婦不知救助了多少人:落水的漁民、溺水的游客、突發疾病的小姑娘……在漁民眼里,王繼才就是一面鮮艷的旗幟!
在孤島升旗,經常要面對惡劣的自然天氣,有時甚至有生命危險。2013年夏天的一天,海上刮起了強臺風,下起了大暴雨,王繼才頂著風雨爬到山頂降旗,下山時雙腳踩空,滾下30多級臺階,摔斷兩根肋骨。遭遇這樣的危險,王繼才卻一點不后悔。
32年里,王繼才一心衛國、忠誠擔當,守護著國旗,履行著哨兵職責。宿舍和值班室被不法分子放火燒毀時,他沒有屈服;被不法分子打得遍體鱗傷,還差點被扔到海里去,他沒有屈服;不法分子用他十來歲的兒子進行威脅時,他沒有屈服…… 32年里,王繼才在與不法分子的斗爭中,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先后發現并協助公安邊防部門破獲8起走私、偷渡案件,為國家挽回巨額經濟損失。他是開山島上的升旗手, 更是護旗手,護衛五星紅旗映耀下的海疆安全!
2018年7月27日,王繼才在執勤時突發疾病,經搶救無效不幸去世,年僅58歲。
現在,開山島新建了一座愛國主義展館,里面陳列著王繼才用過的手搖步話機、收音機、煤油燈,還有200多面曾在開山島上空飄揚過的五星紅旗……這些物件無聲記述著王繼才夫婦堅守孤島32年的精神之光;而山頂那面鮮艷的五星紅旗正迎風招展,仿佛在講述守島人愛國奉獻的赤子情懷。
活動建議:
同學們,開山島就在江蘇省連云港市。王繼才32年無怨無悔,為了國家的海防,為了國旗的飄揚,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了非凡的人生。搜集王繼才先進事跡的報告,認真閱讀,并與父母、老師談談你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