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鶯啼傳喜報,碩果滿園正好……”11月28日,淮安市盱眙縣穆店鎮舉辦第二屆“這片稻田有故事”詩草沙龍活動,居民王桂華第一次帶著自己的作品上臺朗誦。今年,60歲的王桂華愛上了詩詞,她跟著鎮里的芳草詩社上課,從平仄、押韻學起,逐漸能依譜填詞。
近年來,盱眙持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積極創新公共文化形式、升級公共文化空間、豐富公共文化供給,全力推動文化惠民,用多彩文化活動豐富群眾生活,不斷增強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高品質供給,惠民活動辦到家門口
走進第一山歷史文化街區,茶館布局的江淮劇場是老盱眙人常來的地方。除了傳統劇目,這里還不斷推出《第一山》《戲歌唱響淮河邊》等原創劇目。“我們開展小劇場黃梅戲周周演活動,老票友們周周都有戲看。”該劇場負責人說。
除了優質戲劇的日常供給,盱眙還圍繞傳統節日推動文化惠民,今年在各個節慶期間舉辦的非遺巡游、“唱響尅街”等活動累計吸引數十萬群眾參與。
村民“點單”,劇團唱戲。每逢周末傍晚,馬壩鎮文化惠民廣場都十分熱鬧。除了在全縣農村巡回演出《天仙配》《羅帕記》等傳統黃梅戲曲,盱眙縣黃梅劇團更以本地事本地人為原型,創作了《好人張能平》等全新劇目。
盱眙每年送戲下鄉演出百余場,實現全縣13個鎮街全覆蓋;搭建群眾樂于參與、便于展示展演的文化舞臺,完成“四季村晚”基層演出13場次;開展四季文化公益培訓班,提供形體、朗誦、書法等方面課程。截至目前,全縣今年共開展公益文化惠民活動2400余場,惠及群眾近400萬人次。
高效能使用,實踐陣地釋放大能量
11月26日,官灘鎮古河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舞蹈室一派火熱,古河夕陽紅文藝宣傳隊在此排練漁鼓舞、花鼓傘等節目,打算在縣元宵節匯演上一展身手。去年7月,投資1100萬元的古河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投入使用,內設圖書室、健身房、兒童樂園、助農直播間等16個功能區,平均每月接待群眾3000余人次。
通過整合現有的農家書屋、關愛驛站、婦女兒童之家等陣地資源,盱眙高標準建設13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154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194個新時代文明實踐點,實現全鎮文明實踐陣地100%覆蓋,還建設了雨山茶韻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文明實踐基地。
為更好地打通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后一公里”,盱眙以鎮、村文明實踐陣地為依托,整合理論宣講、文藝演出、閱讀推廣等功能,打造群眾身邊的“文化超市”,使之成為群眾想來愛來的社區服務新平臺、思想文化宣傳主陣地。
多元文化人才的加入,讓文明實踐陣地更具活力。“接到鎮文廣站電話,我高興壞了,這門手藝我免費教!”9月,馬壩鎮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邀請村民羅懷鳳開辦工作室、傳承非遺棕編技藝。盱眙挖掘整合各類鄉土人才,由各鎮村文化站牽頭,鼓勵更多文化文藝領域的名家大師、專業人員入駐實踐陣地,建立人才資源庫,進一步豐富文化服務種類和形式。
高質量建設,人才隊伍展現新風采
“縣文化館老師的指導效果立竿見影,我們的舞臺呈現明顯不一樣了!”都梁戲劇藝術團的朱建蘭說。11月18日,盱眙縣文化館對18個民間文藝團隊提供現場輔導。“今年我們已組織兩輪專家結對輔導,民間團體的參與熱情很高。”縣文化館辦事員陳安然說。
圍繞省文旅廳“雙千計劃”,盱眙通過縣文化館結對輔導和上級部門專家現場輔導等方式,培育提升了數百名群眾文藝骨干,以及陽光藝術團、手牽手文藝隊、第一山戲迷票友聯誼會等7支成熟的群眾文化團隊。
盱眙把文藝隊伍建設擺在突出位置,一批有影響的區域文藝領軍人物和一批優秀文藝作品接連涌現。縣黃梅戲劇團今年新創黃梅戲《郎對花 姐對花》《真假新郎》獲第十屆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優秀劇目,劇團副團長戎慧在2024紫金文化藝術節中榮獲“優秀演員獎”。
□ 本報記者 張莎沙 易夢涵
通訊員 徐丹 周瑩 劉小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