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必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完善鄉村振興投入機制。做大農業、做強農村要精耕“三農”沃土,將黨的政策送到“田間地頭”、黨的人才送到“鄉村一線”、將黨的溫暖送到“群眾心坎”,用心用情寫好鄉村振興高質量“答卷”。
筑牢黨建根基,為鄉村振興凝聚合力。辦好農村的事情,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黨。將“三農”問題置于新的歷史高度,意味著要以更高標準、更大格局、更嚴要求落實推進。面臨新形勢,農業發展迫切需要統籌有序、強健有力的組織框架作支撐。黨引領“三農”發展,更要服務“三農”發展。突出抓基層、強基礎、固根本,大力整頓提升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選優配強基層“領頭雁”,夯實黨在農村工作的根基。基層黨建是黨領導“三農”工作的重要抓手,通過抓黨建匯聚各方力量、聚集各類資源,充分激發鄉村現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鄉村創新創業,依托物聯網、5G、大數據、區塊鏈等信息技術,大力發展“智慧農業”,激活“一池春水”,真正將黨建優勢轉化為服務“三農”優勢。持續做好“土特產”文章,立足實際深挖人文歷史、自然風光等特色因子,持續放大房灣濕地、咔咔樂園等一批“農文旅”產業輻射帶動成效,盤活“沉睡資源”、摸清“文化脈絡”,壯大鎮域富民產業,打造有辨識度、有核心競爭力的“金字招牌”。
厚植富民情懷,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鄉村振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為了讓億萬農民生活得更美好。基層黨員干部肩負鄉村振興“排頭兵”責任,始終秉持強農、惠農、富農初心不動搖,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不松勁,不斷增強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滿意度。緊緊圍繞農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下大力氣、真功夫改善鄉村面貌,穩步提升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打破城鄉明顯身份界限、縮小城鄉生活品質落差。既要保住農民的“糧袋子”,又要保住農民的“錢袋子”。黨員干部須千方百計保障好農民的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構建產權明晰、分配合理的運行機制,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用心謀劃“金點子”,拓寬農民致富路子;用情奔走“解民憂”,及時回應人民群眾的關切、期待,解決好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真正讓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得實惠,農民生活才會“芝麻開花節節高”。
激活人才引擎,為鄉村振興增添動力。現代農村是一片大有可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后勁也在農村。要想挖掘農村“金底子”,欲以舊“圖”索新“驥”的干部不可能挖得“快”,善以舊“票”登新“船”的干部不會挖得“深”,只有“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先鋒、“闖關奪隘、攻城拔寨”的闖將才能真正迸發出農村發展后勁。要像抓“種質資源”一樣抓鄉村人才工作,探索“黨支部+鄉村人才+產業”的鄉村特色發展之路,最大限度釋放鄉村人才振興的政策紅利,支持“農創客”辦企業、興實業,鼓勵鄉土人才自己帶頭致富、帶領群眾致富。注重培養“深耕細作走東西”的開拓品格,持續激活農村要素、迸發興農力量,打造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鄉村鐵軍”,攻下農村高質量發展的“硬核任務”,將農村的“短板”變為發展“潛力股”。□ 周 揚
(作者為睢寧縣姚集鎮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