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治安更穩定、鄰里關系更和睦、便民服務更周到、居住環境更宜人,這樣的理想社區環境,是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實現這些目標,對于社區的管理者來說,卻是不小的挑戰。
地處連云港市贛榆區青口鎮老城區的黃海社區,占地面積0.4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有10133人,轄區內現有小區6個,單體樓60棟,背街小巷15條。過去,由于管理機制不順、歷史遺留問題多、無物業管理、物業服務不到位等,居民小區管理問題一度成為社區矛盾突出問題。
今年以來,贛榆區委區政府針對居民小區這一長期困擾社區管理的難點問題,召開專題會議,把美好家園工程作為“10+1”重點工程中的重要事項。隨即,贛榆區創文辦確定將黃海社區作為示范點。贛榆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區文明辦主任穆荔說:“我們制定專題攻堅方案,調度整合資源、聚合人員力量、創新工作方法,搭建微管理、微管家、微服務、微公益‘四微托舉’平臺,積極破解工作難題,探索出了一條政府引領、社區帶動、單位聯建、群眾參與的小區治理新路徑。”
近日,記者深入黃海社區,一探究竟。
“微管理托舉”,讓小事不出圈
天氣晴好,在黃海社區新世紀花園小區,總能看到有人在忙碌。曾經的雜草地、廢物堆,已變身花園、健身小廣場,道路平整干凈,停車位整齊劃一。
“以前小區沒法看,一下雨下水道就堵,空地草皮被鏟掉用來種菜,住在二樓的人根本不敢開窗戶,小區管理混亂,大家都想賣房。”在小區生活了20多年的居民閆茂娟感慨,“現在小區管理得很好,環境美了,生活方便了,住著舒服,我們沒搬走的住戶都覺得賺大了。”
讓這個老小區發生蛻變的,是“微管理托舉”的力量。
解好基層治理“方程式”,打通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環”,贛榆區通過開啟“微管理”模式,升級精準服務水平,青口鎮將規劃區內的31個社區,以小區、街巷為界,劃分為75個微社區。
微管理,激活小區管理“神經末梢”。“黃海社區劃分為利源、花園、紅旗3個微社區,依托3個微社區,建立利源、花園、紅旗3個黨群服務微站。以300戶、1000人為精準服務群體,細分為12個微服務網格,12個微網格內配備12個網格員。”黃海社區黨總支書記李海燕介紹,這就解決了服務社區群眾不夠精準、人員力量不足問題,實現了轄區群眾信息互通、鄰里互動,推進基層治理更主動、更精準、更高效。
為突出解決職能部門執法職責游離小區之外的問題,贛榆區創文辦推動住建局牽頭城管局、公安局、市場監督管理局、消防救援大隊等部門組建綜合執法進小區專項行動小組,分4個片區開展執法行動。黃海社區依托利源小區黨群服務微站,設立綜合執法進小區工作站。
社區圍著居民轉,居民的需求就是社區工作的導向。按照“社區吹哨、部門報到”原則要求,黃海社區排出微網格問題整治清單,組織執法隊伍連續開展整治行動,針對居民反映強烈的亂堆亂放、停車秩序混亂、衛生死角、占道經營、私搭亂建破壞公共設施、消防設施損壞等重點問題開展現場執法。目前,已清理亂堆亂放31處,清理“僵尸車”20多輛,清理占道經營攤位12處,清除毀綠種菜25處,贏得群眾一致點贊。
“微管家托舉”,讓難事有人干
“您這兩天身體咋樣,挺好的?”王迎年敲響鄰居宋大爺的家門問候道。“快進來坐坐!”宋大爺今年80歲,老伴已去世,孩子在外工作,他獨自生活。
王迎年負責新世紀花園小區3棟樓的日常巡查工作,不定期要對樓中的安全隱患、人員變動、衛生狀況等情況進行更新。有空時,就梳理一下網格內特殊人群、高齡獨居人群情況,以便精準提供關懷服務。了解到宋大爺的情況,他便將其列入自己的尋訪對象,不時去串串門、嘮嘮嗑。“退休不到兩年,我在家門口找了份網格員、樓棟長‘新工作’,能夠為小區建設出份力,繼續發揮余熱,自己的生活也有個奔頭。”王迎年滿臉笑容地說道。
精準的關懷背后是細致的工作。“這在以前很難做到,每天收到的意見建議問題就有一二百條,往往是來啥活干啥活,每天穿梭在社區中,忙得腳不沾地,來不及做深做細。”李海燕說。
“大車”輕了,“小馬”才能跑得快。為解決基層服務人員不足這一難題,讓“小馬拉大車”的困境成為歷史,青口鎮為黃海社區的黨群服務微站配備社區工作者2人、專職網格員1人、黨支部成員3人,“一站六員”下沉到所轄居民小區和單體樓廣泛開展問題巡查、民情民意搜集、難點問題會辦、矛盾糾紛調處,零距離為社區提供貼心服務。“我們每個黨群服務站還配有社區招募的退休黨員、熱心群眾、退伍軍人等群體擔任微網格聯絡員,共同參與小區管理。”李海燕說,這些微網格聯絡員看似是小區的“大管家”,實則是鄰里的“貼心人”。
不僅如此,黃海社區還廣泛動員機關、企業離退休的黨員干部或在職黨員擔任樓棟長,為小區業主提供家門口的輪值服務。“一聽到我們社區要選樓棟長,當時有120多名黨員要報名,后來,我們從中遴選了50名在崗樓棟長。”李海燕說,如今這些樓棟長分布在利源小區、恒帆頤景園小區、新世紀花園小區50棟單元樓,他們不出家門即可為居民提供房屋維修、太陽能維修、老人陪護、醫院陪同就診、衛生打掃、樓道路燈更換等貼心服務,甚至還能幫助解答業主普遍關心的物業管理費收取、部分業主侵占車位等問題,獲得業主廣泛好評。
“微服務”,讓服務質量大提升
照明燈壞了,當天報當天就能修好;小區草坪雜草長高了,立馬安排專人修理;樓道口一旦不干凈,保潔隨即就會出動……張儀富擔任連云港海之家物業管理有限公司經理以來,面對居民需求,總是召之即來,快速落實。“物業公司剛成立的時候,我們特地和居民拉了一個微信群,群名就叫‘有話好好說’。只要他們反映的問題有理,我們二話不說立馬解決。”張儀富說,以前半夜都會有居民打電話找他,現在不僅電話少了,在微信群里反映的問題也少了。
作為典型的老城區,黃海社區多以老舊小區為主,基礎設施薄弱、物業管理服務水平差等問題,一度成為困擾小區精細化管理的“絆腳石”。根據社區居民小區存在有物管小區、無物管小區、單體樓的復雜情況,黃海社區居委會“對癥下藥”實施三類管理。“對新世紀花園有物管小區,我們就按照管理部門交叉任職、業主代表常態監督的方式加以規范管理;對于利源小區、中賢世紀廣場、雅景園無物管小區,就由社區成立‘海之家’物業管理公司,實施服務兜底、落實常態長效管理;60棟單體樓則由鎮政府統一安排,聘請第三方物業公司按照‘三基本’的要求統一管理。”李海燕說。
“小物業”牽動“大民生”。為強化社區治理工作,提高社區和物業服務管理能力,黃海社區還在黨群服務中心設立“榆快居”物業服務窗口,聚焦重點問題,積極化解矛盾糾紛。按照“業主吹哨,窗口報到”的原則,對于業主反映的物業管理不到位、小區違法違規行為、充電難停車難等問題,窗口服務專員第一時間反映到物管會和居委會處理。
“自從物業公司入駐以來,出現水管維修、小區安保等問題,一個電話就上門了,省事又安心。你看小區里不僅機動車畫了停車位,自行車也有停車位,大家停車也規矩了,住得近的街坊鄰居為了車位鬧矛盾也少了。”談起利源花園小區變化,居民呂繼林直言“翻天覆地”。由于服務認真到位,利源小區、恒帆頤景園小區物業費收繳率均達到90%以上。
“微公益”,讓服務有溫度
每天上午10點半,位于黃海社區的“青鄰食堂”就會排起長龍。居民周麗霞是常客,“一個人飯也不好做,不如走路5分鐘,來這吃上個一葷一素,味道不錯,價格也實惠,才6塊錢。”交談間,周麗霞指著飯菜豎起大拇指點贊。
“一老一小”是老百姓的家事,更是社區的大事。針對社區老年人、困難家庭就餐問題,黃海社區聯合結對共建單位城發集團,為居民提供合理膳食指導、送餐上門、免費就餐等服務,惠及居民1200余人次;依托小區物管服務中心打造“銀發無憂”服務站,針對老年人就醫難問題,聯合區衛健委,開展健康義診、知識宣講、養生護理等文明實踐活動120余場次,有力守護中老年人健康生活。
下午兩點,午休結束的教師張平馬不停蹄地趕往利源微社區,開門、打掃衛生、備課,一氣呵成。再過一會,社區里需要托管的孩子即將在這開始“四點半課堂”。
與轄區內新世紀花園小區不同,利源小區年輕人占比多、孩童也多,針對青少年學生托管難題,黃海社區組織教師志愿者,為學齡前至高中段學生,常年提供課外輔導、興趣培養、免費托管、義務接送等暖心文明實踐活動350余場次,惠及青少年學生1600余人次。
“我自己是開設書法類培訓機構的,平時上課時間正好與社區公益托管錯開,我就報名了這項志愿服務。”張平說,每個月她還會趁著周末時間,組織2—3場親子公益活動。前不久秋季開學,她發起“我為新書穿新衣”活動,得到許多學生家長支持。
為解決社區志愿者人數不足、專業能力不強問題,黃海社區積極整合資源,在現有志愿者基礎上,動員社區有一技之長、熱心公益的居民和參與“雙報到 雙服務”的各級黨員干部加入志愿服務隊伍,建強志愿服務“主力軍”;充分利用周邊學校、醫院以及結對共建單位專業人才資源優勢,引導專業化服務人員下沉到基層社區,組建文明共建志愿服務隊,擴充志愿服務“人才庫”;與理發店、修車店等249家經營商戶簽訂志愿服務協議,引導社區各類個體商業人才資源參與社區便民服務,擴大社區志愿服務“蓄水池”。目前,黃海社區擁有各類志愿者359名。
“等到今年年底,我們社區的基礎設施將全部完成更新,接下來將切實把關愛‘一老一小’作為社區大事要事重點抓,不斷織密織牢民生保障網,真正實現老有所養、幼有所育。”談及社區治理未來規劃,李海燕充滿信心。
“四微托舉”平臺為小區管理提供了一個可借鑒的樣本,讓我們共同期待更多的創新舉措,為城市的美好未來添磚加瓦。
本報記者 趙芳 實習生 楊袁鑫
通訊員 周倩李 維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