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日前發布《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明確提出推進城鄉建設發展綠色轉型,并對推行綠色規劃建設方式、大力發展綠色低碳建筑、推動農業農村綠色發展作出部署。
我省城鄉建設發展有哪些綠色實踐?下一步如何推動全面綠色轉型?
建設“綠城”,
增強氣候適應韌性
常州“兩湖”創新區、鹽城高新區智創園,近日入選江蘇第二批城鄉建設碳達峰碳中和先導區。
“先導區將城鄉建設綠色低碳從過去的‘建筑尺度’擴大到‘城區尺度’。”省住建廳相關負責人舉例說,常州“兩湖”創新區計劃重點建設零碳排放園區、社區、校區各1個,綠色社區2個,打造集成低碳建筑、低碳能源、低碳基礎設施、低碳交通等體系的創新區;鹽城高新區智創園將開展推動建筑低碳發展、創新能源供給模式、發展低碳交通等六大行動,全面向“綠”而行。
除了先導區,江蘇多地在城市建設中探索植入“綠色低碳”基因。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至去年底,全省城市(含縣城)建成海綿城市總面積達1746.77平方公里,約占建成區總面積31.56%。多點開花的公園、串點連線的綠道,這些綠色空間成為城市重要的生態本底和“碳匯空間”。
“《意見》提到,推進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增強城鄉氣候韌性。綠色基礎設施建設是適應這一要求的關鍵領域。”省規劃設計集團風景園林院總工程師劉小釗建議,各地應充分考慮氣候適應要求,因地制宜推進綠色基礎設施建設,如城市園林綠化中要優先選擇鄉土材料、鄉土樹種和適應當地氣候的施工工法,根據氣候區位和降雨規律選擇適宜的“海綿”技術組合等,提升城市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和抵御自然災害能力。
打造“綠房”,
節能降碳更宜居
綜合節能率100%、投用運行后實現零碳排放的超低能耗建筑,今年3月在南京國家農高區建成。這座頗具童話風格的云朵造型建筑,是中國東部(南京)農業科技創新港項目4號樓。這座建筑綜合運用光伏板和地源熱泵等低碳技術,做到“更少的能源消耗、更多的綠色能源持續補能”。《意見》中提到,加快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節能節水降碳改造,推廣先進高效照明、空調、電梯等設備,都在這座建筑上得到良好體現,這樣高品質“綠房子”將成為未來建筑業發展的趨勢。
在城市更新中,很多地方涌現出低能耗“綠房子”。南京市玄武區紅山路107號有一片老舊實驗辦公樓、廠房正在更新改造。該項目設計綜合節能率約86%,年底完工后,老廠房將搖身變為超低能耗的低碳科技辦公樓。
“目前南京所有的新建民用建筑全部按照綠色建筑的標準進行設計、施工、驗收。目前新建居住建筑節能率為75%,比十年前大幅提升。”南京市城鄉建設委員會科研設計處副處長劉陽介紹。
記者了解到,南京作為國家綠色建材試點城市,目前試點項目規模、工作進展在試點城市中位于前列。《南京市建筑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將于近期發布,該文件將系統推動綠色建筑高質量發展。
示范“綠村”,
清潔能源點亮振興路
從高空俯瞰南京市江寧區湖熟街道尚橋社區陡門口村,可見農家屋頂有序點綴著一排排藍色光伏板。這些光伏板是“光儲直柔”微電網,由國網江寧供電公司與湖熟街道政企聯動引入。
今年6月,陡門口村獲批建設“零碳村鎮示范村”。“綠電”在村莊的廣泛應用,正促進全域零碳排放。村民王金剛家的電器都用上了“綠電”,“煤改電”讓他家用電安全升級。村口停車場用上光伏零碳充電樁。農忙時節,停車場里可見由“綠電”驅動的新型農具,它們在田間地頭勞作,農業生產效率大幅提升。
作為江寧區鄉村旅游示范點,陡門口村客流越來越多,對能源的需求也同步增長。“村里原先有兩臺200千瓦變壓器供電,隨著鄉村旅游發展,用電有些緊張。”尚橋社區黨委書記尤枝花感慨,有了“綠電”,問題迎刃而解。
“光伏產業進鄉村,助力鄉村全面振興,是近兩年農業農村綠色發展的趨勢之一,是因地制宜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有效探索。”南京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小城鎮與鄉村規劃分院主任規劃師袁鴻翔建議,鄉村管理者和規劃者要匯智聚力,不斷探索創新基層治理的新機制、新模式,充分調動村民積極性,為村莊可持續發展注入綠色活力。□ 本報記者 白雪 劉霞 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