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是我國第14個敬老月,全省各地舉辦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敬老愛老助老活動。廣場舞、健步走、歌詠、閱讀、書畫、攝影等適合老年人的文體活動備受青睞,“文化養老”正成為銀發一族的新追求。
統計數據顯示,我省已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截至去年末,江蘇常住人口中60周歲以上老年人有1974萬人,占常住人口的23.18%;預計2025年占比將超過26%;2030年占比將超過30%。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養老需求也逐漸從吃飽穿暖的基本物質需求,向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轉變。越來越多老年人渴望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渴望得到情感上的關愛和心靈上的充實。以滿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為主要內容的“文化養老”,契合了老年群體的期望,不僅能幫助老年人豐富業余愛好、充實退休生活,而且還傳遞了一種更為積極向上的養老理念,讓更多的老年人能夠張揚個性、崇尚獨立、享受快樂、愉悅精神。
近年來,我省不少地方在“文化養老”上作出了積極有益的探索。鹽城市大豐區組建了50多支老年文化團隊,每年舉辦各種老年文化活動150多場次;蘇州工業園區設立“移動圖書館”,讓老年人閱讀更方便自由;揚州市邗江區五里社區開辦了老年人智能手機培訓課,讓老年人學會用智能手機打車、拍視頻、微信聊天……這些“文化養老”的創新實踐,讓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有“幸福質感”。
也應該看到,一些地方的“文化養老”還存有短板。如,老年人文化活動陣地不多,老年人為跳廣場舞不得不四處尋找地方;有的地方老年大學一座難求,農村老年人很少有進入老年大學的機會,許多農村留守老人生活比較單調。以“文化養老”滋養最美夕陽紅,讓更多的老人能優雅、詩意地生活,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全社會的重視和支持,是做好“文化養老”的關鍵。各級黨委、政府應把“文化養老”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來抓,將其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大力宣傳“文化養老”,為“文化養老”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使“文化養老”深入人心;通過加強頂層設計,加大制度創新、政策供給、財政投入力度,擴大老年文化供給,支持老年人積極參與體育健身、文化演出;出臺相關政策,完善養老制度和體系,大力發展老年產業,加大老年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促進養老和旅游融合發展,為“文化養老”提供堅實基礎。
老年大學不僅是老年人學習的場所,也是老年人社交、娛樂的場所,豐富了“文化養老”的內涵。針對老年大學一座難求、農村老年大學難見,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通過的《關于促進老年學習的決定》,提出要創新辦學模式,不斷提高開放度,將教育資源向基層特別是村(社區)輻射。村(社區)要注重鏈接各方資源,創造條件創辦老年大學,引導老年人走出家門參與學習。部門、行業企業、高校等舉辦的老年大學要創造條件,從服務本單位、本系統離退休職工向服務全社會轉變。各類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文化館、科技館、體育場館等場所,也要進行適老化改造,為老年人學習提供方便,最大限度滿足老年人“文化養老”需求。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文化養老”不僅能夠促進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增強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還能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對促進社會精神文明建設與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