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面環山、一面臨海,紅瓦白墻的民居錯落有致地融于自然環境中。寒冬,記者走進位于連云港市最東端的連云區高公島街道黃窩村,84歲的胡希倫正興奮地和訪客講述切身感受的變化:“我十幾歲起就在附近海上捕魚了,那時候我們村是周圍有名的貧困村。這些年村子的變化可大啦!現在我手頭也寬裕了,吃不愁穿不愁,家里還買了小汽車。”
村民擁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是黃窩村近20年發展成績的生動體現。從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4000元、村集體負債300余萬元,到2019年村民人均年收入3.5萬元、村集體經濟總收入502萬元,并先后獲評全國美麗宜居村莊、全國美麗鄉村示范村、國家森林鄉村等,黃窩村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實現了由貧困小漁村到美麗小康村的華麗轉身,走出了一條支部引領、黨員示范、全村凝心聚力的小康之路。
一張紫菜帶動村莊發展
20年前的黃窩村,村民主要靠捕魚為生,村子是連云區的貧困村。
“老百姓日子不好過,村集體沒錢,再這樣下去,只會陷入惡性循環。”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立祥說。2001年,黃窩村“兩委”班子下定決心:必須通過發展改變村莊面貌。
由于當地生態環境不適宜,加上大家缺乏經驗,黃窩村嘗試網箱養魚、栽培羊棲菜等均告失敗。愈挫愈勇,張立祥又將目光投向紫菜養殖,村“兩委”一班人沖在前面帶頭干。
“張書記把家里的房子抵押出去貸了30萬元,和村里沒有能力出海的困難戶結對,率先養殖了100畝紫菜給我們作示范。”村民金立貴至今還記得當時的情形。結果超出所有人的預期:張立祥等人在養殖紫菜的第一年就收回了成本,不僅還了貸款、給工人們發了工資,賬面上還盈余1萬多元。
就這樣,在村“兩委”成員、黨員的帶頭示范和大膽探路下,黃窩村村民找到了“靠海吃海”的“正確打開”方式,用紫菜養殖產業替代傳統捕撈漁業。紫菜養殖戶從最初的10家到如今近百家,2017年黃窩村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紫菜第一村”,紫菜養殖面積從起初的500畝發展到3.6萬畝,目前年產值突破1.9億元,村里90%的人口從事紫菜養殖和加工業。
隨著紫菜養殖產業漸成規模,張立祥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單一養殖紫菜,會造成抵御風險能力較低,萬一產量出現問題,將導致村民遭受巨大損失。如何規避此類風險?村“兩委”班子討論后,決定借助科技創新,全方位拓展養殖空間,使有限的近海養殖不斷增產增效。一方面,黃窩村主動與市水產研究所等本土科研單位對接,在養殖戶中積極推廣海參、江蘺、壇紫菜等新品種,實行深水抗風浪網箱養殖、刺參沉箱式養殖等新模式,為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尋找新的增長點;另一方面,黃窩村開始為規模化養殖探路,從紫菜玻璃鋼插桿試驗開始,經過反復和改進,探索擴展紫菜養殖海域。
一張紫菜,帶動了這個昔日貧困小漁村的發展。為了提高紫菜產業附加值,張立祥又帶領村民新建了占地2600平方米的紫菜加工廠,投產當年就實現盈利102萬元,黃窩村紫菜養殖向紫菜深加工轉型。
美麗鄉村,軟硬環境兩手抓
產業興旺了,還要村莊更美麗、鄉風更文明。通過發展紫菜產業走上致富路的黃窩村,又馬不停蹄地開始改善村莊面貌。2015年起,該村先后投入1500余萬元,村“兩委”帶領全體黨員和村民開展美麗鄉村建設,拉開了村居環境整治的序幕。
通過“民居出新”工程,黃窩村對全村民居2600平方米瓦面和2900平方米墻面統一刷新,凸顯“紅瓦白墻”蘇北民居特色。靚麗民居掩映在青山綠水之間,黃窩村逐漸成為連云港市乃至蘇北知名的美麗宜居村莊。
“我們還開展‘最美黨員’‘最美村民’評選點贊活動,對村里好黨員、好村民進行海選評比,大力宣傳好人好事、善行義舉,凝聚起建設‘美麗黃窩’的精神動力。”在黃窩村新建的鳳儀廣場,黨支部委員劉曉麗和同事定期更換典型宣傳內容。
變美的,不僅僅是村莊環境。近年來,黃窩村大力推進鄉村文明建設,在保留鄉村風貌、傳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著力提升村民文明素質、倡導良好社會風尚。2016年,黃窩村投入120余萬元新建黨群服務中心,全面打造黨員教育中心、便民服務中心、科技培訓中心和文化娛樂中心。
“要管好黨員、建強支部,充分發揮好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才能增強村莊發展的后勁。”張立祥告訴記者,結合黃窩村漁民黨員多的實際,村里還打造了“海上紅帆實境課堂”示范點。在建設“海上紅帆”黨組織、拓寬黨建服務領域的基礎上,黃窩村將漁業生產現場變成黨員教育課堂,將黨員帶頭致富和示范表率作用延伸到海上生產一線,讓黨員隨時隨地接受教育、讓漁民時時刻刻感受溫暖。
綠水青山,鄉村旅游融合發展
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黃窩村全體黨員給省委書記婁勤儉寫了一封信,匯報村莊的發展。“婁書記的回信肯定了我們的成績,勉勵我們進一步加快發展。”張立祥一臉自豪地說,“當時我給黨員和村民們念回信的時候,大家都很驕傲,表示一定要繼續奮斗、把黃窩村建設得更好!”
“努力把黃窩建設成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鄉風文明、令人向往的現代化海濱小鎮,讓鄉親們的生活更上一層樓。”婁勤儉的鼓勵,讓黃窩村村民建設美好生活的干勁更足了。在改善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素質的同時,黃窩村積極利用良好的生態環境打造鄉村旅游,持續提升村莊生態環境和特色產業融合發展。
“我們的民宿雖然開設時間不長,但是環境好、性價比高,平時有不少游客來住,周末和節假日如果不提前預訂,都住不上。”順著張立祥手指的方向,記者看到掩映在山間樹木中的一家家民宿。當地村民利用自家院落和房屋打造的農家樂,當地也叫“漁家樂”。“我們村山海結合,環境好、空氣好,等到春暖花開時,景色更美!讓游客來了以后走不完、看不夠,穿越時空感受‘鄉愁’。”張立祥說。
黃窩村“兩委”重點引導扶持村民發展民宿、漁家樂等休閑服務項目,加大傳統村落保護力度,使鄉村休閑觀光游在黃窩村落地生根,通過發展第三產業引領村民勤勞致富。如今,作為遠近聞名的鄉村旅游目的地,黃窩村全年接待游客近10萬人次。
對于下一步發展旅游的計劃,村“兩委”已經有了更多思路:“我們計劃新建集漁村趕海、海上垂釣、海上觀光采摘等功能于一體的海上休閑體驗游項目,建設紫菜二次加工廠等,從吃、住、行、游、購、娛等方面,更大程度滿足游客需求。”張立祥和黃窩村村民暢想未來、信心滿滿。
記者 盧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