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在城市化推進的大潮中,清江浦區清浦街道南港社區抓住機遇,充分發揮黨群議事會的民主功能和黨員干部的帶頭作用,集體經濟得到壯大,老舊小區面貌煥然一新,社區居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提升,在推動和諧社區建設和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中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2008年之前的南港社區是個資不抵債的“空殼子”,社區集體經濟欠債一千多萬元,再加上因城市發展社區土地被大量征用,缺少發展的空間和平臺。2008年,淮安工業園區進行拓展和調整,號召全市有實力的社區和村鎮去辦創業園,這讓時任南港社區黨總支書記的費自力看到了跳出南港、發展南港的希望。但辦創業園得有啟動資金,費自力便組織社區“兩委”班子和由居民代表組成的黨群議事會共同商討,拿出了黨員干部帶頭借款、廣泛發動群眾參與的集資方案,并和參與集資的廣大黨員群眾約定:錢是暫時借給集體的,按銀行利率支付利息;集體經濟狀況好轉后,連本帶息一并歸還。
眾人拾柴火焰高。很快,南港社區用湊到的四百多萬元,在工業園區建起了5500平方米的標準化廠房。由于廠房租金低于市場平均價格,且地段好設施完備,很受企業歡迎,每年為南港社區帶來約20萬元的收益。同時,這里也成為社區居民創業的“孵化基地”。目前,南港社區已有一家醫療器械企業成功“孵化”后走了出去,另外還有3家企業正在“孵化”中。
“我們的目的不是讓借錢的人通過收利息而富起來,而是通過借雞生蛋的方式實現集體資產增值。”費自力說,通過集資蓋廠房、清權化債、盤活資產等一系列措施,南港社區在短時間內實現了集體經濟的扭虧為盈,只用4年就把當初借來的錢還清了。
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為南港社區發展公益事業、服務社區居民提供了保障。南港路的教師新村小區是一個有20年歷史的老舊小區,由于建設時規劃起點低,造成小區大門狹小、道路狹窄、停車位不足、綠化差,再加上物業管理費用低,管理力度和水平都不夠,導致該小區亂象叢生。為了改變現狀,社區充分發揮黨群議事會的民主力量,由黨支部牽頭,組織業主、業委會、物管多次召開“四方共治”協商會議,在民主協商中一點點推進小區的治理改造。短短幾年后,教師新村小區面貌大變樣,大門和道路拓寬了,小區的綠化帶得到了補植,破舊的花壇得到了維修,垃圾桶存放規范架和公共晾衣架改變了小區居民垃圾亂投放、衣被亂晾曬的現象,好人畫廊、彩繪墻和宣傳欄的建成,潤物無聲地提升著小區居民的文明素質……“能把老舊小區變成這樣,真不簡單!”教師新村小區周邊的居民都紛紛豎起了大拇指。
“社區先后投入約20萬元用于教師新村小區的升級和改造,同時我們也充分發揮黨員干部的帶頭作用,定期開展義務勞動,消滅衛生死角,解決飛線充電問題等。”費自力介紹,黨員干部多做實事,把帶頭示范、參與管理的責任擔起來,發揮反復抓、抓反復的“釘子精神”,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融媒體記者 傅停停
通 訊 員 曹康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