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四
農歷臘月二十八晚上的10點40分,忙碌了一天、水米未進的李飛,接到了鎮疫情防控指揮部交辦的任務:億陽國際小區的王某剛從湖北返鄉,需要立即上門核實相關情況。放下泡面,李飛顧不得空蕩蕩的腸胃,匆匆做好防護措施,就和社區志愿者在第一時間趕到王某家中。
自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打響以來,江蘇省宿遷市泗陽縣眾興鎮紅光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李飛一刻也沒有休息過。由于長期作息時間不規律,李飛口中的潰瘍已經嚴重到無法與人正常交流的程度。忍住疼痛的他,用慢了幾倍的語速,堅持與王某進行溝通。經過細致的訪談,在排查并核實完王某的返鄉軌跡后,李飛又在第一時間向鎮指揮部匯報了此情況。返回社區后,口腔疼痛難忍的他已無法下咽泡爛了的面條。同事看到這個情況后,馬上聯系社區衛生室的醫生為他輸液。而李飛在輸液的同時,還不忘繼續整理資料,為的是能幫助大家更細致、全面、科學地掌握疫情地返鄉的人員情況,為后期的日常管理和服務做好基礎性工作。第二天,其他同事上班后,發現李飛辦公桌旁的輸液架上掛著四只空的輸液瓶,靠墻放置的折疊床下塞著的,是前天拆封、已經空了一半的一箱泡面,而李飛已經趴在桌上睡著了。看到此景,幾位女同事眼眶濕潤了……
李飛常對大家說:“疫情就是戰情,我們就是要在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掌握、第一時間研究對策,這樣才能在正面對決中百戰不殆!”。作為抗擊疫情一線的社區工作者,對于上級交辦和社區自查的疫情地返鄉人員,他逐個上門、逐個走訪、逐個了解。在他的字典里,沒有畏懼和緊張,也沒有猶豫和逃避,更沒有怨言和牢騷,“吃別人吃不了的苦,才能成別人成不了的事!”是他戰“疫”期間經常說的話。
防止疫情擴散的“指揮員”:他在,組織放心
隨著疫情的蔓延和防控工作的深入,大家都處在緊張而有序的工作氛圍中。然而,因少數群眾對疫情信息了解不多、一線人員對事態嚴重程度認識不足,在社區這個層面如何有力有效推進,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難題。鑒于此,李飛根據疫情防控工作啟動以來的做法,以及自己對疫情防控的理解,總結提煉了紅光社區疫情防控的“1684”工作法:“1”,就是以黨組織為核心,第一時間在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疫情防控黨員應急隊中成立臨時黨支部,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6”,就是在領導小組的架構設置、黨員應急隊的人員安排、面向居民的宣傳口徑和途徑、小區出入口疫情宣傳靠牌、每日居家隔離人員住所消毒、與社區衛生室的聯合聯動等6個方面形成合力;“8”,就是創新推出了由駐片領導、駐村干部、社區書記、社區干部、網格員、社區醫生、社區民警、物業專員八方組成包保體系,把“鎮—社區—小區”三級架構中的各個相關要素有機統一起來,讓聯防聯動力量更加充實;“4”,就是在具體工作的開展中,充分發揮黨員樓棟長紅色抓引領、小區物業經理黃色護安全、社區民警藍色保平安、小區網格員綠色助巡查的“四色”力量,共同推進社區包保工作向實際、實效、實用邁進。這一做法被縣指揮部推廣,也給很多基層防疫工作提供了寶貴的借鑒。
雨潤廣場居民謝某自湖北返鄉,得知此次疫情的嚴重,心中忐忑不安。李飛得知情況后,第一時間上門,對謝某的疑惑一一解答。謝某在與李飛充分溝通后,表示積極配合社區的管理,主動要求居家隔離14天。李飛多次為謝某一家購買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謝某的孩子,剛剛蹣跚學步,李飛就在上門送去生活用品的同時,還為謝某的孩子送去了圖書、玩具等;擔心居家隔離時間太長會影響小朋友成長,他還特地安排了社區心理輔導志愿者隨時待命。他的細致周到,讓謝某感激萬分。解除隔離后的第一天,謝某就上門為李飛送來了錦旗,她說:“非常感謝李飛書記為我們做的一切,把我們當作自家人,讓我們感受到了居家不拘束、隔離不隔愛!”。
家人眼里不稱職的“缺席者”:他不在,親人掛念
2019年12月底,李飛的母親因病住院。李飛卻因工作繁忙,始終奔波一線,家里照顧老人和孩子的重任,就全部落在了妻子一個人的肩上。對病床上的母親和奔波勞累的妻子,李飛感到十分愧疚。
從社區防控臨時黨支部的成立,到疫情工作領導小組的籌備;從黨員應急小分隊的組建,到宣傳牌匾、音頻制作;從建立健全物業快速響應機制,到疫情地返鄉人員的走訪排查……阻擊疫情以來,李飛忙得像只陀螺,總是在不停地運轉,只因他心里裝著沉甸甸的兩個字——“百姓”。當李飛懷著愧疚的心情打電話問候病榻上的母親時,母親卻安慰起李飛:“小飛啊,不要掛念我,我一切都好,你也要注意休息!”母親的幾句話,頓時讓李飛熱淚滿眶。連續奮戰了四天三夜沒合眼的李飛,被同事“押送”回家,強制休息。可是回家不到4小時,李飛又出現在了抗擊疫情的前線。
他常愧疚地說:“我也知道,我陪伴家人的時間太少了,我是個不稱職的兒子、丈夫、父親。但在疫情防控形勢最嚴峻、最關鍵的時刻,為了守護住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安全,我不能退縮!不要問值不值得,只要心甘情愿,就是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