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錫市惠山區陽山鎮老街,路邊有一排修修補補的便民服務小攤,其中有一個攤位格外顯眼。攤主薛建英雙手飛快地穿針引線,腳下則律動而有力地踩著縫紉機。不一會兒,裁好褲腳的褲子、縫好拉鏈的上衣就被遞到客人手上。薛建英二十年如一日地守著自己的“修補攤”。多年來,“修補攤”堅持不漲價,為比自己還困難的人提供“免費”縫補,薛建英和她的攤位如同一道風景,溫暖著社會。
自強不息,柔肩撐起美好生活的向往
薛建英因為小時候的一場病導致左腿小兒麻痹,出于安全考慮,原本成績很好的她沒有繼續念書,這成為薛建英一生的遺憾。“靠自己站起來”成了薛建英之后人生路上努力生活、認真工作的動力。成年后,薛建英進了村辦服裝廠上班,她頭腦靈活、吃苦耐勞,學習到衣物修補技術。2003年,四十六歲的薛建英靠自己的特長開起了“修補攤”。
薛建英的丈夫患腦膜炎導致精神狀態不好,只能打打零工,日子過得并不寬裕。此外,還有一個女兒要照顧,一家人的重擔基本上都是薛建英擔著。這么多年來,薛建英每天四點半就起床開始操持家務,忙活到8點多才正式出攤,風雨無阻,忙的時候晚上11點才能休息。為了提高修補的水平,無數個深夜里,薛建英都在努力地練習。拆了父親舊西褲的拉鏈,仔細地縫上一條新的;丈夫的棉毛衫磨破了領子,正好給她練手縫縫補補;村里伯母嬸嬸、小姐妹們的衣褲破了,她主動攬過來免費修補。很快,薛建英的縫補技術得到了質的飛躍。
不服輸的信念一直支撐薛建英守著“修補攤”,一守就是二十年。“幾乎沒有比我媽還不幸的人了,但她堅強樂觀,她是家里的頂梁柱。”她的女兒感慨地說道。
價格公道,小攤撐起回饋社會的初心
價格公道、服務好,是大家對薛建英的一致評價。攤位剛支起來的時候,薛建英就定下“大修3元、小修2元”的收費標準。因為手藝不錯,價格公道,加上人好,照顧她生意的人不少。某一年的一個大雪天,有位顧客葛阿姨把衣服放在薛建英的小攤修補并約定好下午去拿。收攤時間到了,薛建英遲遲沒見到顧客的身影。因為沒留聯絡方式,薛建英擔心她拿不到衣服著急,于是冒雪專門等她。等到晚上七點葛阿姨想起來火急火燎趕到攤位,已是夜色沉沉,雪積了一地。葛阿姨被深深打動了,從此她補衣服就認準了薛建英的攤位,逢人都夸:“建英是個實在人!”
世事變遷,不變的是薛建英童叟無欺的誠信服務。多年過去了,修補攤2-3元的收費一直沒漲,越來越多人記住了薛建英,即使攤位換了地方,很多做過她生意的人還會專門找她修補衣物。二十余萬次的縫補,一萬多個為民服務的日子里,薛建英沒有多收過一分錢。村委工作人員數十次上門想要為她和丈夫辦理殘疾人補助、低保等一系列符合條件的政府補助,都被薛建英婉拒了,她說,要把政策給更有需要的人,自己有一門手藝,可以憑本事掙錢。
暖心服務,善舉撐起傳遞大愛的信念
之前薛建英沒有固定的修補場所,在馬路邊上支了個臨時雨棚就當是工作場所了,日曬雨淋工作環境十分艱苦。如今,隨著城市更新,修補攤位業務量銳減。經村委工作人員協調,修補攤被重新安置在村委開設的愛心小屋,薛建英有了一個可以遮風擋雨的工作環境,她也堅持用自己的方式服務鄉鄰。對外來務工人員、拄著拐棍來修補舊衣物的老人和比自己還困難的人,薛建英總是不收分文;對生活有困難的鄉鄰,薛建英也總是施以援手。
這么多年,薛建英還養成了另外一個習慣,經常在攤位前準備點雨傘和礦泉水,還免費提供充電服務以及雨傘借用服務,以備顧客和路過的村民需要。環衛工、快遞員歇下來的時候,都愿意到她攤位前聊天、拉家常。薛建英賴以生存的小攤,真正成了便民服務攤。她說,以前大家日子都不好過,鄰里們還總是幫助,她就在心里暗下決心,努力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回報大伙。為老人做麥餅、發放傳單、縫補衣物……薛建英還是村里的熱心志愿者,總是一喊就到、一通知就來,風雨無阻。雖然走路一瘸一拐,但干活認真負責,薛建英也成為當地志愿者隊伍中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不離不棄,愛心撐起照顧家人的諾言
薛建英婆婆去世前經常拉著她的手哭訴,說自己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中年下崗后精神出了問題的小兒子,他沒有成家立業,并拜托建英以后給予照顧。“我一定會把小叔子當親弟弟一樣照顧”薛建英堅定地回答,并用實際行動踐行這個諾言。
公婆離世后,薛建英挑起了整個家庭的重擔,既要照顧丈夫,還要照顧精神失常的小叔子,這對于一個普通女性都是很艱難的事,更何況她還是一個腿腳不便的人。轉眼十幾年過去了,薛建英從沒有過怨言,把家“扛”在自己肩膀上,其間鄰里們看薛建英辛苦經常勸她不要管小叔了,說照顧丈夫都很吃力了,為啥還要再照顧一個“瘋子”。但薛建英每次都是說,小叔子是自己的家人!照顧家人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嗎?薛建英用十幾年的堅持,履行對婆婆的承諾,更是把照顧家人變成了一種義不容辭的責任,左鄰右舍也都一致夸她孝順、懂得感恩。
薛建英能吃苦、肯奮斗、有擔當,在修補攤位的一方小天地內給周圍居民帶來無限的溫暖和鼓舞,讓誠信之光照耀在每個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