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月都會有志愿者到社區給我們理發,現在理發不用出社區,也不用花錢了。非常感謝志愿者們周到細致的服務。”近日,在2023年宿遷市“學雷鋒志愿服務月”暨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啟動儀式上,在宿城區設置的便民服務展區內,市民李大爺理完發后高興地說。
近年來,宿城區聚力打造崇德向善的好人之城、可觸可感的志愿之城、愛意涌動的首善之城,堅持把志愿服務作為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著力構建“8+N”志愿服務體系,全面打造區、鎮、村、實踐點四級志愿網格。截至目前,宿城區已成立黃河水上志愿救援隊、“藍色風”巾幗服務隊等志愿組織1790支、注冊志愿者17萬名,每年開展各類志愿活動8000余場。一抹抹鮮艷的“志愿紅”,成為宿城大地亮麗的風景線。
理論宣講 把黨的聲音傳到千家萬戶
“我們經常召集黨員群眾在這里開展宣講活動,用群眾聽得懂的語言、喜聞樂見的方式,把黨的創新理論說清楚、講明白,真正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項里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內的四個小木屋是該街道理論學習的主陣地,理論講師沈佳俠經常在這里給周邊商戶進行宣講。
宿城區將理論宣講與志愿服務相結合,不斷健全“區、鎮、村”三級聯動宣講機制,區級成立勞模、青年、巾幗、理論、思政、文藝6支宣講團,鄉鎮(街道)建設“銀發生輝”“理棲梧桐”“鐘下議理”等46支特色宣講隊,200多名黨員干部、志愿者、百姓名嘴深入城鄉宣講,推動黨的理論深入人心。
除此以外,該區還創新謀劃實施“百名局長進所(站)”志愿服務活動,以理論宣講為先導,以群眾需求為根本,以條線資源為動力,廣泛開展各類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
便民服務 讓群眾收獲滿滿幸福感
“我們年紀大了,出趟遠門也不方便,現在在家門口就能免費檢查身體,給老年人帶來了便利。”近日,在項里街道開展的“學雷鋒強冬訓 義診服務暖人心”活動上,居民劉先生稱贊道。
像健康義診這樣的便民服務活動,宿城區各地都會定期組織,為群眾提供貼心便利服務。“今年我們將聚焦空巢老人、困境兒童、殘疾人等群體,開展2500余場扶老助殘、愛心陪伴、慰問濟困等志愿服務關愛行動,為宿城打造‘志愿之城’增溫加熱。”宿城區文明辦相關工作人員介紹。
便民理發、心理輔導、健康義診、免費縫補……宿城區將家門口的免費便民服務延伸到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效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大大提升。
鄉村振興幫促 助力農民增收致富
“我手上這盆‘寶石花’,顏色鮮亮,非常好養。”走進耿車鎮生態農業示范園內的一個個多肉植物大棚中,主播們正拿著多肉植物在鏡頭前跟客戶交流。為進一步解決農村婦女創業就業問題,宿城區積極打造婦女微家、巾幗網絡創業孵化基地、女性素養提升中心等功能室,加強農村婦女勞動力轉移培訓。
為了讓志愿服務更好賦能鄉村振興,宿城區成立科技、農技、法律等95支志愿服務隊伍,350余位專家、志愿者走進鄉村社區,深入田間地頭,開展科技助農、科普惠農、直播帶貨、普法宣傳等活動,為大家“傳經送寶”,助力農民增收致富。 “農技專家在田間地頭授課,講解的種植技巧和病蟲害防治知識,真是幫了我們大忙。”蔡集鎮田洼村種植大戶許文軍對農技專家把課堂開設到田間地頭的做法連連稱贊。
接下來,宿城區將把踐行志愿服務與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結合起來,聚焦鄉村振興、著眼民生需求,為群眾提供更多優質服務;不斷創新活動方式,拓展活動廣度,讓“三下鄉”活動成為常做常新、常態長效的民心工程,推動城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發展、協調發展。
一節節生動精彩的理論宣講深入人心,一場場便民為民的志愿服務傳遞溫暖,一支支特色鮮明的志愿隊伍日益壯大……文明新風拂面來,志愿服務暖人心。如今,在宿城區,新時代文明實踐花開遍地,“有時間做志愿者、有困難找志愿者”蔚然成風。(王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