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禮源于我國古代婚姻禮儀“六禮”,原本應該是蘊含美好祝愿的“禮”,但時下一些高額彩禮甚至“天價彩禮”,給普通家庭帶來沉重負擔,讓原本甜蜜的新婚變了味。本期“百姓說文明”以“移風易俗——彩禮”為主題,聽取市民聲音。
中國人自古以來講究禮儀,而彩禮習俗本意是為了彰顯對婚姻的重視,蘊含著敬意與溫情。“彩禮表達的是對女方家庭的尊重,畢竟人家把女兒撫養成人了不容易。”泰興市宣堡鎮郭寨村村民沈華說。
然而,如今對彩禮的傳統意義似乎有了曲解。“你不要好像不好,不要彩禮甚至還有人瞧不起你,說這家把女兒送給別人。”興化市大垛鎮居民丁女士說。
“禮”逐漸被歪曲淡化,“財”愈發凸顯,讓彩禮不僅失去了原有的美好寓意,還滋生了攀比的不良風氣。興化市大垛鎮居民劉先生說:“彩禮現在也是面子,別人的理解就是你家有錢,彩禮就多放一些。”泰興市宣堡鎮郭寨村村民沈先生說,大家也會議論你家要多少、他家要多少,彩禮在農村里也存在攀比現象。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部分地區似乎形成了約定俗成的高額現金及房、車等結婚彩禮。如此一來,也讓普通家庭背負了過重的經濟壓力。泰興市根思鄉根思村一位村民說:“現在婚禮用的錢太多了,都像做買賣似的了。彩禮要多了,男方說不定要出去借,女方將來也要一起還,婚后夫妻倆忙著還貸,壓力挺大的。”
彩禮的多少與輕重,往往需要雙方家庭商議,并結合自身家庭情況量力而行,這樣才能幫助年輕人減輕“甜蜜的負擔”。興化市昌榮鎮陳塘村村民戴文軍告訴記者,前幾年他結婚時,在村里辦的家宴。“我家親戚多一些,請了十桌。彩禮女方要的也不多,10萬塊錢我們也能承受。”
市民劉彩霞計劃近期結婚,她說:“這個月底訂婚,彩禮都已經談好了,大概是10萬元。現在彩禮基本上只是走個形式,將來都是給小兩口的。我覺得應該根據對方家庭條件來,商量合理的數字。”市民卞雨露說,她對彩禮的金額沒有特別要求,能接受8.8萬,也能接受6.8萬,“家里父母表示,如果男方給28.8萬,可能我們家會陪個差不多金額的車子,會根據彩禮的多少陪嫁差不多的金額。”
遏制高額彩禮、轉變畸形觀念需要多措并舉、久久為功,應當采取多種方式引導群眾自覺抵制不良風氣,讓愛情回歸本心,讓婚姻回歸本質。
泰興市宣堡鎮郭寨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劉仲生說:“經過協商,我們把婚喪嫁娶的相關程序、標準、規模全部寫入了村規民約里面,提倡婚事新辦,移風易俗。”
靖江市生祠鎮東進村宣傳干事孫煉介紹,村里開展文明積分兌換活動,凡是愿意支持移風易俗的,都會給他統計積分,后面可以憑積分兌換小禮品。
在興化市昌榮鎮陳塘村,工作人員用鑼鼓書的形式宣傳移風易俗新風尚。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楊根寶說:“我們把高價彩禮的弊端唱給老百姓聽,同時結合農家書院進行宣講,上門走訪宣傳。”
用健康文明的方式替代舊習俗,弘揚文明婚嫁新風,抵制高價彩禮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良好的社會氛圍離不開你我的參與,在這里我們倡議:讓婚姻始于愛、讓彩禮歸于禮,大家攜手共創婚嫁文明新風尚。”海陵區民政局婚姻登記處主任汪敏說。(記者 王亦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