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甘泉街道雙山村,曾經是個后進村。近兩年來,相繼榮獲省市人居環境整治典型示范村、江蘇省生態文明建設示范村、掃黃打非示范村等一系列榮譽,村黨員干部的一雙雙“鐵腳板”和一副副“熱心腸”,被群眾銘記點贊,其中有個叫周增光的小伙子,微信運動步數在村兩委班子成員中經常霸占榜首,村里領導夸贊他,用“鐵腳板”為村里爭了光。
做“老支書”的“小徒弟”,學習群眾工作法
激活黨建動能,助推鄉村振興。雙山村2019年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站,16位“老支書”組建起“老支書先鋒志愿服務隊”,成為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領頭雁”。
周增光是村里的辦事員,出校門時間不長,缺乏基層工作經驗,他虛心拜“老支書”為師,學習群眾工作法。
時巷組有個巷子,一共9戶村民,巷口的水泥場,是全巷村民出行的唯一通道,車輛來來往往,經常碾壓住在巷口的陶家的東西,陶家還有個小娃娃,留下安全隱患,他們于是用磚頭攔出一段安全距離,給村民車輛轉彎帶來難題。
作為該組網格員,周增光前往勸解多次,但效果不理想,于是找老支書出面支招,邀請司法所、老鄰居一起協商,用車輛來回行走多次,進行測試,最終選擇放寬路徑4.5米,并設置50厘米的安全欄,問題就此解決。
解決群眾之間的矛盾,要情理法一起來,設身處地想辦法,這讓周增光受益匪淺。從此,每遇鄰里糾紛,他都是反復上門聽取雙方意見,換位思考找出路。每解決一道難題,都在筆記本上進行小結,“腿腳勤快”是他群眾工作法里提得最多的。
做“留守娃”的“大哥哥”,小手也能牽大手
雙山村不少壯年村民在外地務工,節假日里,孩子少人照應,周增光成了村里的“孩子王”。寒暑假里,組織大學生志愿者為“留守娃”輔導功課,雙休日,孩子們都愛往村部跑,有的結伴游戲、有的看書作業,周增光將“留守娃”分成幾個小組,大娃娃帶小娃娃,興趣相投形成多個組合,孩子游戲安全,家長放心,學到知識,全家開心。
因為跟孩子成了“忘年交”,更深入了解到相關村民家庭中的實際情況,跟家長走得更近了。遇到鄰里之間有矛盾、遇到村里有事需要幫忙,村民們更加積極主動配合,他把這種工作法稱為“小手也能牽大手”。
疫情防控期間,小朋友在家里成為小小健康宣傳員;生活垃圾分類,小朋友成為家里的監督員;遇到鄰里矛盾糾紛,小朋友也能講些“讓他三尺又何妨”典故,成為小小矛盾調解員。
周增光活學活用,2019年初打造村級新媒體,發動更多的村民關注黨務村務公開平臺。周增光腳勤、手勤、嘴勤,主動作為,積極擔當,在村里各種創建工作中,發揮“鐵腳板”“熱心腸”作用。2019年,周增光榮獲“邗江優秀網格員”稱號,他說,這是村干部對他的勉勵,距離優秀還有一大截距離,他要走得更勤快、干得更歡快。(揚州發布 記者 胡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