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書屋作為豐富農民群眾文化生活、加快美麗鄉村建設步伐的重要載體,一直以來頗受重視。如何建好農家書屋,調動村民閱讀積極性,也成為了一個難點。下原鎮老壩村將農家書屋不斷升級,打造成村民的“文化充電站”。
走進老壩村的農家書屋,只見窗明幾凈,一排排書架上整齊擺放著各種各樣的書籍。種植養殖科技類、法律常識類、政治理論類……凡是村民需要的書籍都被送進了“家門口”的農家書屋里。下原鎮老壩村黨總支書記陸海波告訴記者,2020年,該村重新修整農家書屋,書籍數量由原先的兩千多冊增加到五千多冊,圖書種類也增加了不少。
“不少書籍都是周邊工業園區里的企業和上級的有關單位贈送的。”陸海波說:“平時村里的種植戶、養殖戶,還有在家里帶孩子的老年人,有空就經常到書屋看書,從書籍里獲取知識。像我們村里有個草莓種植大戶,一開始經驗不足,通過到農家書屋來閱讀書籍和上網查找資料,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現在種植規模逐漸擴大,增加了不少收入。”
“像我的話,一個星期起碼有三到四天都是要來看書學習的,我最喜歡看養殖類的書籍。”提起村里建的農家書屋,村民王華很高興,他指了指坐在同一張書桌的其他人,笑著說:“他們都是我叫過來的,大伙兒一起充充電。”
為了滿足村民的需要,不光農家書屋里的書籍不斷更新,書屋的硬件設施也在不斷升級。書屋里配置了電腦、增加了書桌,閱讀環境越來越好,老百姓也更愿意過來。而在2016年農家書屋最初建立的時候,村民的反響還沒有這么強烈。“早前書屋沒有那么多書,我們也不怎么來,現在書的種類越來越多,想看什么書就看什么書。而且村干部也帶頭來看書,不斷給我們宣傳,耳濡目染,大家漸漸就養成了讀書的習慣。”王華告訴記者。
“下一步,我們會繼續完善農家書屋的功能,按照村民的需求,不斷增加書籍的種類。同時進一步引導、吸引更多的村民主動閱讀。”陸海波表示,建好農家書屋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我們還將圍繞鄉村振興這一主題,進一步提高老百姓生產生活的質量和水平,共建美麗鄉村。”
融媒體記者 張宛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