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衛忠,惠安村鄉村保潔員,1946年8月出生。2010年,65歲的袁衛忠結束在上海20多年的務工生涯回到家鄉,巧遇村保潔隊因每月僅450元補貼而難招人手,袁衛忠自告奮勇報了名。此后的惠安村鄉間埭上,就多了一個熱心腸的“活雷鋒”。他用誠信和善良,溫暖了整個村莊。
拾金不昧,是對個人的承諾
當保潔員,苦又累,待遇低,這些年,村里一個個保潔員耐不住清貧離開崗位,但袁衛忠始終堅守。十多年來,他認真工作,為人誠實守信,拾到失物600余次,為村民挽回損失約10萬余元。
就在2022年秋天,他像往常一樣清掃路面,在撿拾路邊垃圾的時候,無意中發現一只蘋果手機。有人建議他找失主、討酬勞,被斷然拒絕。想到失主肯定很著急,袁衛忠就直接聯系村干部尋找失主。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小時后聯系到失主,溝通好地址后,失主前來取回丟失的手機。很快,他通過村干部將手機第一時間歸還因遺失手機而六神無主的朱老板。失主朱先生接過失而復得的手機激動地說:“手機在田里干活丟了,真沒想到還能找回來,真是太感謝袁家伯了。”失主拿出500元酬金,他婉言謝絕,直爽的說“小事情,不用放在心上,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要。”淳樸的話語卻折射出金子般的品質。事后,得知消息的鄉親們由衷夸贊,“老袁貴重手機還失主,拒酬金、有骨氣,好樣的!”
重情重信,是對村民的承諾
春天里,陽光西下,春風徐徐,路燈下,啟東市惠萍鎮惠安村3組水泥路上,一個“中老人”推著輪椅信步由西向東,輪椅上,坐著一個留下中風后遺癥的“小老人”。一天又一天,此情此景已延續三年。陌生人常將兩人視作主人與保姆或兄長與弟弟,其實不然,他倆只是同一村民小組的鄰居,推車者就是袁衛忠。只因當初一句對鄰居“我會天天陪你”的諾言,袁衛忠一推就是三年。
今年春節,已經兩度因鄉親們挽留而堅守于保潔崗位的袁衛忠大病一場。大年初四,一出院,袁衛忠又當起了村里的義務保潔員,并繼續噓寒問暖于周邊10多個已幫扶了多年的老年群眾。鄰居張志平中風半癱3年,此前答應每天陪伴的承諾時時在袁老心口縈繞。于是,走出醫院的第二天,袁衛忠便又出現在張志平盼望多日的輪椅旁。
村里中青年人大量外出,埭路上滿眼留守老人。老人們生活生產有難處,袁衛忠看在眼里,幫在手中。他的這輛環衛三輪車,時不時變成了老年鄉親的運輸車、采購車、應急車。村民龔正龍突發急病,他在車里墊上一塊隨身攜帶的干凈油布,火急火燎送醫;鄰組張老太無力搬運油菜秸稈,他“搭一把”,一干就是小半天;村里年過八十歲的施玉蘭、黃步珍行動不便,他幫著代買油、米、菜、藥,一幫就是六七年,直到至今。
助人為樂,是對人生的承諾
穿上了保潔黃馬甲,他感受到了肩上的責任。別人只騎一輛三輪車,他卻額外帶上掃帚、鐵鍬。別人天亮后收集裝車,他卻時常提前1個小時出門行動。原來,袁衛忠保潔,除倒桶、裝車,還掃清散落臟物、鏟盡地上污垢,另上門為行動困難農戶清收裝袋垃圾。不少人夸贊,他認真作答:“群眾信任,就得追求村莊環境最干凈整潔。”
一句“群眾信任”,給了袁衛忠做好本職最大動力。2011年3月初,袁衛忠清早騎車出門,無意中,看到鄰組九旬獨居老人龔雪昌痛苦且無助地站立于宅頭,袁衛忠趕緊上前攙扶詢問,原是老人腹痛難耐,得知原委,他二話不說,立即扶老人坐上三輪車急送村醫家。事后,老人再三感恩,其兒子上門致謝。“原來當保潔員,也能當雷鋒做好事吶!”從此后,深受啟發的袁衛忠騎車出行,總是把幫助困難鄉親特別是高齡老人作為了新擔當。
“為鄉親獻愛心、做好事,好是好,但起了頭,付出會越來越多。”聽聞父親為了做好事,出門更早、收工更晚,口供里的手機,也逐漸變成了鄉鄰們的“幫忙110”,子女親友們忍不住勸說。但袁衛忠視之為快樂,每天樂此不疲。
自從12年前回到家鄉擔任了村保潔員,袁衛忠就把全部心思用在了村莊潔凈和服務鄉親上。而他誠實守信的善舉,恰是其中一朵小小浪花。這些年里,他“當好人、做好事”的足跡遍布全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