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黨放心,強國有我!”一聲聲稚嫩又堅定的聲音從啟東市北新鎮鄉村復興少年宮中傳出。讀經典、承傳統,一場以“強國有我”為主題的沉浸式誦讀沙龍,在剛剛掛牌成立的啟東市鄉村復興少年宮試點單位——北新鎮施簡烈士紀念館內舉行。
施簡烈士紀念館位于北新鎮軼昌村,以施簡烈士的革命故事為主要展陳內容,內有還原1930年左右中央蘇區紅軍學校場景的紅軍課堂。
施簡,是從北新鎮這片紅色土地上走出去的革命先烈,是中國工農紅軍新十二軍的政委,曾參與上海三次工人武裝起義,被黨組織派往蘇聯留學,奔赴閩西參與三次反“圍剿”,執教紅軍學校培養了大批軍事指揮人才。
啟東市將施簡烈士紀念館打造成全市鄉村復興少年宮建設的單位,充分挖掘本地的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在青少年中開展好“四史”教育,特別是面對廣大農村未成年人開展紅色教育,利用紅軍課堂進行形式多樣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開發“紅色閱讀、經典誦讀、情景課堂、遠程教育、藝術培訓、知識講座、志愿服務”等形式多樣的課程體系,并整合周邊其他的特色實踐活動點位,打造全域一體化鄉村復興少年宮。
此次誦讀沙龍,在紀念館內的紅軍情景課堂內舉行。演員即觀眾,參與活動未成年人分為5小組,每小組6個人,老師也分到了其中一組中。看似是一次誦讀活動,實則是將閱讀、交流、單誦、齊誦、觀影、情景表演等多種形式融合,在紅軍教室內,通過沉浸式的誦讀,觸及思考,觸動情緒,讓參與活動的未成年人能更深刻地感悟紅色故事,賡續紅色血脈。
活動在齊誦《滿江紅》中拉開序幕,接著線上欣賞了南通朗誦學會副會長許迅老師的經典誦讀篇目《豐碑》。紅軍長征完成了偉大二萬五千里征程,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在征途中死去的戰士,都長眠在了草地上、雪山中。巍峨的高山是他們的墳墓,呼嘯的寒風是他們的墓志銘。孩子們談了對作品本身、對人物精神的感想,誦讀了《雪葬》抒發對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
讀懂歷史,其實就是讀懂一個個人物。從同齡人小蘿卜頭的故事,到啟東市革命先烈的事跡,都是教育和感染未成年人極好的教材。
接下來,孩子們分別誦讀了《永遠的九歲》《小草在歌唱》《我們不會忘記》等篇目。以施簡烈士故事為原型,以施簡夫人盛婧德的口吻,啟東本土作家張建昌創作詩歌《盼你歸來》,江蘇省啟東實驗小學梁蕾老師現場演繹,訴說著對施簡無盡的思念和不舍,對丈夫獻身革命的壯志豪情滿懷敬佩。
啟東成陸時間不長,確是一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很多革命先烈血灑東疆,后來,他們的名字成了學校的名字、村莊的名字、鄉鎮的名字。在情景課程上,把他們的名字串聯起來寫進了詩里——《你的名字》。
回憶是為了銘記,銘記是為了更好的前行,北新鎮將施簡烈士紀念館建設成為鄉村復興少年宮的重要活動基地之一,此次在這里開展紅色經典誦讀活動,以紅領巾的名義向先烈致敬,向黨的百年華誕獻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