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臨仲夏,歲歲復此時。近日,南通市全民閱讀辦、市文明辦開展歡度端午佳節系列活動,通過一系列精心策劃的“閱讀+端午”節目和互動,讓市民在閱讀中度過傳統佳節,進一步培養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
端午節前夕,南通市多個鄉鎮村居相繼舉辦了別開生面的端午節主題文化活動,不僅讓村民們重溫了傳統節日的濃厚氛圍,更在寓教于樂中深化了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理解。
“小朋友們知道端午節有哪些習俗嗎?”“端午節的來歷有哪些”……8日,在海門區常樂鎮如意村的農家書屋,一場“濃情端午·粽葉飄香”全民閱讀活動吸引了眾多村民參與。志愿者們通過視頻、圖片和生動的故事,帶領大家追溯端午節的由來,重溫屈原、伍子胥等歷史人物的傳奇故事。現場,村民們圍坐一圈,親手卷粽葉、包糯米、系棉線。歡聲笑語中,大家沉浸式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
除了傳統的包粽子活動外,孩子們還充分發揮想象力,利用手中的彩紙和剪刀,創作出一幅幅富有創意的粽子拼接畫。在老師的指導下,他們小心翼翼地擺弄著粽葉,卷、舀、包,每一個步驟都透露出對生活的熱愛和專注。
在書香中感受端午的詩意。同日,海門區臨江新區也開展了“書香伴端午 攜手共護苗”全民閱讀活動。志愿者們不僅向孩子們講述了端午節的由來,引導他們理解屈原的愛國情懷,還通過故事鼓勵他們珍惜當下的學習機會。孩子們紛紛表示:“在這樣一個富足自信的時代,我們更應該愛國,更應該珍惜現在的學習機會。”志愿者們還向孩子們介紹了綠書簽行動,幫助他們學會辨別盜版圖書,提升對非法有害出版物及有害信息的鑒別能力和防范意識。
5日下午,在啟東連興港村,一場義診活動為村民們送去了佳節的溫暖。啟東同德眼科醫院、滬德中醫醫院的醫生們為村民們提供了測血糖、量血壓、眼科檢查、用藥指導等多項服務,醫生們的專業和耐心贏得了村民們的好評。
1日下午,如皋市如城街道孔廟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內,一場別開生面的“誦中華經典,做有德少年”詩詞分享會熱烈舉行。在古典音樂的悠揚旋律中,同學們在閱讀推廣志愿者的引導下,深情朗誦了《吟端陽》《離騷》《端午》等中華經典詩詞和現代詩歌,以文字為媒,抒發對中華民族悠久傳統文化的深厚情感。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的傳統習俗也在劉橋社區農家書屋得到了生動展現。7日,劉橋社區農家書屋管理員為大家準備了艾草相關書籍和資料,從《詩經》《楚辭》《本草綱目》等經典著作到現代文學作品,內容豐富多樣。參與者們或獨自翻閱,或結伴討論,共同沉浸在書海中,尋找那份屬于艾草的獨特情思。“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志愿者與大家翻閱《詩經》,一起尋找“艾”的痕跡。
在如皋市如城街道,一場“誦經典,做舞龍,迎端午”親子閱讀活動將端午節的氛圍推向了高潮。志愿者們向親子家庭介紹了端午節的起源和習俗,帶領大家朗誦古詩詞《和端午》。在“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的詩句里感受屈原的忠烈之魂,通過誦讀愛國繪本《屈原投江》,孩子們了解了端午節背后的歷史典故。
通州慎修村農家書屋的“濃情端午 書香‘送’讀”活動則以其獨特的方式,將端午節的文化內涵傳遞給了每一個村民。7日,伴隨著“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的朗誦聲,活動正式開始。在志愿者的引領下,村民們圍坐一堂,聆聽端午節的起源故事,感受龍舟競渡的激烈場景,村民們在歡聲笑語中感受到了濃厚的節日氛圍。
端午節不僅僅是一個節日,更是一次親子共學、文化傳承的盛會。8日,在通州區川姜鎮志浩村,一場以“端午親子手工趣,詩詞接龍笑聲揚”為主題的親子活動熱鬧舉行。
活動現場,孩子們在家長的陪伴下,迫不及待地投入香囊和五彩繩的制作中。他們精心挑選布料和絲線,一針一線地縫制,每一個細節都流露出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敬畏。在孩子們的巧手下,五彩斑斕的絲線交織成精美的五彩繩,小巧玲瓏的香囊也漸漸成型,這些手工藝品不僅展現了孩子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更傳遞了端午節驅蟲避疫、祈求安康的美好寓意。
制作過程中,親子間不時交流著制作心得和節日習俗,歡聲笑語回蕩在書屋中。當孩子們展示著自己的勞動成果時,臉上洋溢著滿足和自豪的笑容。家長們也紛紛表示,這樣的活動不僅增進了親子關系,還讓孩子們在動手實踐中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
端午到、五毒出。如東縣大豫鎮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端午節主題活動。在“歡慶仲夏,樂在端午”的活動中,大家親手制作艾草香囊,藥包填充、封口打結……將滿滿的祝福和祈福融入其中。
“投壺,射之細也。燕飲有射以樂賓,以習容而講藝也。”在投壺賽場上,選手們屏氣凝神,手持箭矢,每一次精準的投擲都會贏得現場觀眾的掌聲和喝彩,熱鬧不已;另一邊,熱熱鬧鬧的釣粽子活動也如火如荼地開展。參賽選手通過釣竿去釣盤中的粽子,大家或是眼疾手快,或是穩扎穩打,不慌不忙,現場氣氛其樂融融,村民滿載而歸。
在如東縣河口鎮的景安小學,志愿者們帶領同學們學習非遺技藝——鉤針。同學們用鉤針和毛線制作了一個個可愛的小粽子,形態憨厚,讓人忍俊不禁。這次活動不僅鍛煉了同學們的動手能力,還激發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讓非遺鉤針技藝在年輕一代中煥發出新的活力。
(記者王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