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等部門和單位共同發布了2021年度全國學雷鋒志愿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名單,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霜橋晚晴”小老人幫扶老老人志愿服務項目入選“最佳志愿服務項目”。
最佳志愿服務項目
“全社會都把‘三農’來關注,農民踏上致富路。三姐妹登臺說一說,鄉村振興多好處。”3月28日,雙甸鎮老干部第二黨支部志愿者來到88歲的錢源洽老人家中,在院子里上演了一段表演唱。年前生病剛剛康復不久的老人,沐浴著和煦陽光,露出開心的笑容。
這些志愿者來自雙甸鎮老干部第二黨支部組建的“霜橋晚晴”志愿服務隊。該黨支部有離退休人員130多人,從年齡結構上,70歲以上老人較多,80歲至90歲以上的老人也有近20人。根據老人的特點和實際情況,支部從2009年開始,組織志愿者進行“小老人”關愛“老老人”活動。
生活上關照,溫暖“家門”
“哎喲,錢老你特地坐在門口等我們吶?今天精神真挺不錯的!”趁著天氣好,支部書記叢建美帶著吹拉彈唱“興趣組”來到錢鶴佩老人家中。88歲的錢鶴佩是一名老兵,平時特別喜歡聽聽曲藝,志愿服務隊的結對志愿者就經常幾人一組,為他送去微型演出。
如東是全國老齡化程度較高的地區之一,老干部是老齡化的特殊群體,老人們都有著一定的退休工資,物質條件充裕,但有的因公失子,有的子女在外地工作,有的年老多病無人照顧。2009年起,支部組織相對年輕的“小老人”搭配分組,就近、就親、就人組合,對高齡老人由一對一幫扶逐步發展為四對一幫扶。每天進行一次敲門行動(或電話聯系),每周由四人輪流上門幫助解決具體問題,助學習、助家政、助醫療、助生活、助慰藉、助訴求。
幾年來,志愿者做了很多工作。如打掃衛生、洗曬衣被、尋醫問藥等,都是“小老人”們的服務項目。幫扶離休干部金寶善的楊輯忠、丁永赤、張篤仁,幫他做家務雜活、修理家電,和他聊天學習宣傳國內外大事,深得金老的歡迎;幫扶退休干部劉愛琴的馮建、葛平、叢龍華、顧淑萍,像親生父母一樣看待老人,關懷無微不至,每逢學習或者有其他事,馮建就成了劉愛琴的義務車夫,十多年來負責接送,無怨無悔。遇到有老人生病,志愿者、退休醫生陶祝梅就主動幫忙檢查身體,使老人們很受感動。
政治上關心,加好“油門”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繼續明確把‘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一號文件”一發布,“霜橋晚晴”讀書社成員、雙甸鎮老干部黨總支常務副書記丁德全就認真備課,在老干部中間開展宣講。
多年來,老干部在黨的教育培養下,有著較高的政治覺悟,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的變化,接受新事物的機會不斷減少,能力在不斷減退,志愿服務隊成立“霜橋晚晴”讀書社,幫助他們及時了解國內外重大時政,加好思想上的“油門”。
讀書社定期開展讀書閱報、交流活動。定期舉辦讀書會,老年社員們爭相暢談讀書感想。對行為不便的老人,由志愿者負責通勤保障。如劉愛琴每次參加學習,都由馮健專業接送;對不能參加集體學習的老人登門宣講,如金寶善、錢源信、徐必華等,由幫扶小組的同志上門向他們宣講重要時事。支部負責同志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習近平關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論述摘編》等政治書籍親自送到不能參加集體活動的老同志手中,有時候,支部就把政治宣講活動直接放在行走不便的老同志家中舉行。
在濃厚的學習氣氛帶動下,只要身體狀況允許,不少老干部都要自愿參加學習活動。老人們不僅沒有因為脫離工作崗位閑下來,反而迸發出更多的活力。他們自發編寫發生在雙甸當地歷史故事、抗戰故事,利用暑假時間組織留守兒童開展“七彩夏日”志愿活動,為當地的文化建設添磚加瓦。
精神上關愛,敲開“心門”
黨和政府對離退休老人十分關愛,這些人經濟上有較多的固定收入,物質條件優越。但其中有的因特殊原因,精神狀態卻出現了不少問題。“霜橋晚晴”志愿服務隊注重在精神上關愛,打開老人封鎖的“心門”。
年近百歲的金寶善,正處級離休,工資待遇優厚,但其獨子70年在部隊因公犧牲,十幾年前老伴去世,一人獨居,精神上受到嚴重傷害。這些年,幫扶小組的楊輯忠、丁永赤、桑國華、張篤仁詩人輪流上門與之聊天,談時事、談政治、談他個人的革命歷程、抗戰故事。同時還組織學生到他家聽他講革命故事。這些活動,讓老人心情大變,他說:“我雖老了,還能得到大家的尊敬和關愛,值了。”今年志愿者去他家看望時,金寶善情不自禁地唱起革命歌曲給大家聽。
原雙南財政所所長叢萍,雖有兩子一女,卻都在外在工作。她雙目失明,日常和患有嚴重心臟病,進行過搭橋手術的80多歲的丈夫生活在一起。她消極悲觀,患上抑郁癥。幫扶小組的同志反復登門與她促膝談心,艱難疏導,她的思想觀點發生了轉變,感覺到自己雖然退休了,但黨還時刻關愛著自己.通過近一年的努力,她的抑郁情緒得到明顯改善。
離休干部徐必華臥床不起多年,子女都不在身邊,平時就和老伴兩人相依為命,生活枯燥。幫扶小組的張玉華、房桂良、叢觀昌、章玉珍,支部書記叢建美、支部委員季林娜等多次到他床邊為他拉二胡、吹笛子。支部還與縣、鎮文化部門聯手,在徐必華家里開展文藝活動,把豐富多彩的節目送到老人面前。
十余年堅持,“霜橋晚晴”見真情。這些“老老人”深感黨的溫暖、組織的關愛、制度的優越。不少老人主動參與捐資助學、扶貧濟困等活動。孤而不獨,激發了他們回饋社會的熱情,也讓他們的老年生活更加精彩。近年來,“霜橋晚晴”在省志愿服務展示交流活動中被評為金獎項目,今年獲評全國優秀志愿服務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