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疫情防控的關鍵階段,出門一定要戴口罩,回家要用我剛教你的七步洗手法來洗手。” 6月16日,崇川經濟開發區世倫橋社區殘疾人季克順的家庭醫生鄒美紅如約上門。季克順是肢體和智力雙重殘疾人,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鄒美紅每次上門除了進行常規檢查之余都要“羅嗦”幾句疫情防控知識,叮囑他做好個人防護工作。
作為南通的主城區,崇川區常住人口超過80萬。為了滿足廣大居民對基本醫療服務的需求,崇川區高度重視衛生健康事業,圍繞醫聯體建設,強化基層服務體系,不斷提升服務能力。記者從崇川區衛健委了解到,該區家庭醫生工作室實現社區全覆蓋。2019年,群眾對崇川區醫療服務的滿意度躍升到了95%。
“你們的飲食一定要注意低鹽,降壓藥要按時吃。”6月12日上午,崇川經濟開發區三橋社區家庭醫生葛沈麗來到失獨家庭朱美華、朱明清夫婦家中。臨走時,葛醫生仔細叮囑用藥用量和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等注意事項,每次上門都不忘陪兩位寂寞的老人聊聊家常。如何把醫療資源有效地嵌入到養老服務體系當中,是崇川區衛健委近兩年思考的重點。由于人口老齡化問題比較突出,養老服務機構資源相對不足,為醫養結合工作帶來新的挑戰。近年來,該區逐漸探索出社區養老、居家養老、醫養融合的解決路徑。依托專家下沉后的家庭醫生工作室、社區衛生服務站和第三方服務機構,積極探索醫院、社區、家庭護理的一體化。
“過去家庭醫生簽約強調的是全人口覆蓋和重點人群,這兩年,家庭醫生工作室的建設基本做到了社區全覆蓋。”崇川區衛健委主任薛平介紹。在實現養老服務人群全覆蓋的基礎上,崇川區在基本醫療、公衛服務之外,提供一些個性化的健康服務。到目前為止,崇川區的家庭醫生服務團隊已經達到89個,在團隊中有大醫院的專科醫生、基層社區的全科醫生還有第三方養老機構等,有效地整合了資源。“家庭醫生團隊每周至少有兩個半天下沉到社區,主要完成兩個任務——駐點服務和上門服務。”薛平介紹,家庭醫生不僅要為居民提供健康講座、健康指導、慢病管理、健康咨詢,完善居民健康檔案等,還要梳理大家的需求,由家庭醫生團隊利用周末或者下班后的時間,上門為百姓提供健康服務。“如果遇到基層無法解決的問題,家庭醫生可向上級醫院反饋,做進一步處理。”
“多虧朱醫生教的按摩手法,孩子臥床我最擔心的就是褥瘡問題。”17日,任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全科醫生朱徑來到家住黎明社區的顧淑萍家。顧阿姨的女兒毛霞出生便是重度腦癱。2018年,朱徑成為毛霞的家庭醫生,每個月至少上門一次提供醫療服務,并教顧阿姨家庭護理方法,如何按摩、翻身、保持身體干爽,如何給臥床病人加強營養等。
“家庭病床”工作目前在崇川區也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崇川區醫療資源相對緊張,如果把處在康復期或者病情穩定的老人留在醫院,將會造成部分醫療資源的浪費。但是很多家庭本身不具備專業知識,他們非常希望得到專業的康復指導和護理。一體化護理能夠讓患者在家中得到治療和康復,解決了很多家庭的現實需求,深受廣大居民好評。
近年來,崇川區加強醫聯體建設,區級醫院和市三級醫院形成了緊密型醫聯體,下沉醫療資源,努力構建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服務體系。通過近兩年的運行,成效比較明顯。基層機構以公共衛生為主,醫療能力相對弱化。現在通過與三級醫院合作,三級醫院專家下沉到基層成為常態,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其中,最主要的措施是引入三級醫院的管理理念,其次通過三級醫院招聘補充基層醫技人員、組織專家下沉社區帶教指導,打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與三級醫院人員流動通道,促進基層服務能力的提升。(記者 袁曉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