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清晨,走進常州經開區橫林鎮瑞豐花苑戚菊媛的家中,20多平方米的臥室放著兩張床,陽光從窗外灑進來,小屋顯得很亮堂。
今年76歲的徐坤海躺在床上,妻子戚菊媛坐在床邊,搭著丈夫的肩,猛一用勁,將他扶了起來,利索地為他穿好衣服,套上襪子,用溫水替他擦臉,再扶著他坐上輪椅。
一通忙活,戚菊媛來到廚房準備早飯。不一會兒,同住的二兒子徐進元走出了房門,緩緩走到洗手池前,準備洗漱。戚菊媛放下手頭的事,擦干手上的水,幫他整了整褶皺的衣領,“一會兒就吃早飯了。”
這是75歲戚菊媛的日常。1982年,結婚沒多久的丈夫徐坤海因骨刺病導致下半身癱瘓,吃飯、洗臉都要人幫忙,1999年,兒子徐進元又因車禍導致至今不能自理。但生活上連續的不幸沒有把戚菊媛壓垮,40年來,她用愛和堅韌,讓原本不幸的家充滿了溫暖與希望。
“坤海這個頂梁柱倒了,我不能倒,今后我就是家里的頂梁柱!”丈夫癱瘓后,看似柔弱的戚菊媛,爆發出了一股驚人的韌勁。年輕時,她把一天當成兩天用,除了照顧家人,其余時間都用來種田、養豬、養魚、育珍珠……靠著一雙手,她把農活干了個遍。八口之家就像風雨飄搖中的一條破船,在戚菊媛這個堅強掌舵人的帶領下,闖過了急流險灘。
丈夫癱瘓之后的7年里,家中先后送走了3位老人。一家人的開銷不少,她也背負了不少債務。但在戚菊媛看來,只要自己努力干活,日子一定會慢慢好起來。
1999年,一場橫禍又給了這位母親一記重拳:“6月12日,二兒子去參加鎮上的義務插秧,在回家的路上出了車禍。聽到這個消息我大腦里一片空白。”戚菊媛說,徐進元因頭部重傷而在醫院昏迷了4個月,腦部嚴重受損,記憶缺失,還喪失了全部行為能力。
這一年,戚菊媛49歲。她的面前,是長年癱瘓的丈夫、近200斤的植物人兒子,以及10多萬元的債務。
經歷了車禍,徐進元變回了需要母親“呵護”的孩子。“每天6次定點喂食、3次按摩、2次擦身、換衣洗被。常常是剛給丈夫按摩完,轉身又要給兒子擦身。”戚菊媛告訴記者,兒子每天要出幾身大汗,自己每天會給他洗兩次澡,“在浴盆上橫一張長凳,把他抱到凳上,洗好了再抱下來。”
為了幫助兒子康復,戚菊媛嘗試了各種辦法:兒子愛下圍棋,她就用圍棋幫他鍛煉手部肌肉,刺激他恢復記憶;兒子不會講話,她就從簡單的1、2、3、4開始,一遍遍重復;兒子四肢蜷曲,她找來木棒給他綁腿,“強迫”他做伸展……
“光是喊媽媽,就教了好幾個月,他真的喊出來的時候,我激動得不得了。”戚菊媛透露,兒子康復的過程中,最難的是做伸展,每次都疼得大叫。“我要他好,只能狠狠心,每次做完,我也是一身汗。”
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戚菊媛不厭其煩的指導學習、康復訓練,徐進元記憶也慢慢恢復了起來,現在,兒子已經能看書看電視,甚至和人簡單交流。每次出去買菜時,戚菊媛就會帶上兒子,徐進元把每一筆賬單都默默記在心里,回家后寫在本子上。
40年來,在戚菊媛默默堅持的同時,來自四面八方的愛也一直溫暖著他們,2008年,鎮西村實施新農村建設,村里專門給她家提供了帶電梯的新村安置房,方便輪椅進出;徐進元出事后,橫林鎮也第一時間辦了低保,還有不少社會愛心人士連續多年結對幫助……來自社會的暖流,一直溫暖著這個小家,為他們的世界打開了一扇窗,讓陽光灑進來。
戚菊媛不僅是家里的頂梁柱,在村里,也深受村民的信賴和尊重。自1980年起,她擔任鎮西村瑤墩頭婦女組長,一干就是42年。
“戚菊媛平時也是個熱心腸的人,身邊人能幫就幫,村上有什么矛盾,都會找她調解。”老鄰居、鎮西村村民徐鳳娟透露,戚菊媛對每個人都很客氣,她的樂觀、豁達一直感染著身邊的人。
“我很滿意現在的生活,覺得很幸福了。”如今,戚菊媛堅守在崗位上,雖然不會使用智能手機,但是全組村民的情況都能了如指掌,婦女工作一絲不茍。戚菊媛的優秀品質深深影響了孩子。大兒子畢業后成為了一名優秀的教師,小兒子在鋼廠工作時也深受領導和同事的好評。全家人都樂于幫助鄰里、孝老濟困。大兒子常常免費幫同組村民修理電視機、收音機等家電,在他們一家人的感染下,全組鄰里相親,一片和睦。
本報記者 李垚 通訊員 高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