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每天,伴隨著經典詩詞音樂,常州市浦前中心小學的孩子們漫步在校園文化長廊邊吟邊誦,共讀節儉故事。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早在學期初,浦前中心小學就開展了多樣活動引導學生節糧惜糧。看,“節糧”小講堂里,一年級的孩子們在古詩、繪本中感受農人的忙碌,體會農事的艱辛,領悟勤儉的美德,節約每一粒米的種子在心中扎了根。“我的小餐桌”上爭做“光盤俠”,大家以實際行動踐行光盤。三年級的孩子們變身“小幫廚”,走進學校食堂,參與別樣體驗,消毒換衣、洗菜敲蛋、疊碗分裝……做得像模像樣。孩子們在感嘆食堂工作人員的辛苦之時,也將文明用餐、拒絕剩“宴”進行到底。五年級的孩子們通過主題班隊課交流自己在生活中遇見的浪費現象,分享各自的節糧小妙招,并精心布置“‘食’尚墻”,將節約之風吹遍每個角落。六年級的孩子們則走進了全市最大、儲糧最先進的國家糧倉——城北國家糧食儲備庫,了解稻谷從嫩綠、深綠變成飽滿成熟的金黃,經過去雜、礱谷、糙米、色選、拋光變為香噴噴的米飯,體悟出“小米粒”關系到“大民生”的道理,將拳拳“糧”心深植心中。
“通過活動我知道了中國的糧食資源緊缺,我們要有憂患意識,堅決對‘浪費’說不,努力爭做勤儉節約的好少年。”五(1)班孟靜怡同學說出了大家的心聲。“我為小米粒代言”行動應運而生,孩子們鄭重承諾“勤儉節約,從我做起”,爭當“節糧小先鋒”,制作書簽送給好朋友,邀請他們一起加入節糧的隊伍;繪制海報張貼在醒目的地方,提醒大家珍惜每一粒糧食;積極向爸爸媽媽宣傳節約糧食的重要性,和家人一起踐行光盤,全校掀起了一場愛糧節糧的熱潮。
小小的一粒米也引發了全校師生弘揚“勤儉節約”傳統美德的大討論,“惜物”行動蔚然成風。二年級的孩子們率先踏上了一場“愛書之旅”,給書本穿新衣、分享護書語錄、變身專業修書匠,用心對待每一份學習用品。三年級的孩子們開動腦筋,進行了一場環保大作戰:紙箱換新顏、百變紙餐盤、花布巧變身、吸管真神奇……家中的閑置物品經過巧手慧心變了樣,生活的“綠色趣味”也隨之慢慢溢出。美術社團的“能工巧匠”更是巧奪天工,廢棄梳子、修正帶與粘土的相遇,碰撞出了不一樣的“火花”。四年級的孩子們爭做桌椅最佳守護人,向全校發起一場愛護公物的倡議。各個班級立足小崗位建設,人人爭當節儉小管家,將“惜物”行動落實到學習、生活的點點滴滴。
校長陶雯表示,當下,“惜物”教育是一種文明、一種意識,更是一種素養和一種習慣的培養。學校以“一粒米”開始,播下“節儉”的種子,生發出蓬勃向上的力量,最終“稻香片片”。“惜物”的中華傳統美德也將繼續融入每個孩子的骨血里,代代相傳。(袁董欣 毛翠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