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組織開展的全省生活垃圾分類“達人秀”活動“秀說”演講比賽在南京舉行,徐州市鼓樓區黃樓街道萬通社區黨委書記、主任王婷在13名參賽選手中位列第三。
作為一名基層社區書記,38歲的王婷對“新時尚”有著自己的認識。
“首先,它是利國利民的舉措,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什么是垃圾?所謂垃圾,其實都是資源。當你放錯位置時,它才是垃圾。開展垃圾分類不僅可以提高廢品回收利用比例,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還可以減少垃圾中重金屬、有機污染物、致病菌含量,有利于垃圾無害化處理,減少了垃圾處理對水、土壤、大氣污染風險。”
面對記者采訪,這位年輕的社區書記侃侃而談她對“新時尚”的認識。
“我是這么認識的,要想防范生活垃圾對環境造成的巨大危害,我們只有從源頭抓緊,就是從咱們老百姓家里和身邊的垃圾分類投放抓起。”王婷說,作為社區主任,她的任務就是從自身做起,以身作則并帶領大家響應號召,用實際行動踐行“新時尚”。
認識有了,關鍵在落實。王婷6年的“小巷總理”不是白當的,落實垃圾分類她有一套。
萬通社區共有17個小區,將撤桶建亭19個。如何將這19個垃圾分類亭順利建設安裝到位,王婷從高效利用的角度出發,科學布局,不少建也不多建。
“不少建大家都好理解,就是該建多少就建多少,因為每個小區配建多少個垃圾分類亭都是科學計算出來的,在充分征求居民意見后,會一個不少的建到位。”王婷介紹道,“不多建是指單個垃圾分類亭的體量。譬如民主北路46號樓,就一棟樓共24戶居民,設置標準的四分類垃圾分類亭著實浪費。我們就取消紅桶,在體積明顯減少的垃圾分類亭掛一個紅色塑料袋,明確標注這是有害垃圾投放處。”在實行過程中,“紅桶”變“紅袋”做法受到全體居民好評。
生活垃圾分類初期,有些居民會有疑問,大家在家分類了,但是那些分類的垃圾真的被分類運走處理了嗎?面對大家質疑,王婷讓物業把不同清運車輛來清運垃圾時的照片拍下來,發到居民群里。同時,組織開展“跟著垃圾去旅行”活動,租大巴車邀請居民代表到垃圾處理廠現場觀摩垃圾處理全過程,進一步強化了大家落實垃圾分類的決心。
認識明加上落實巧,王婷帶領大家在落實“新時尚”過程中展現出特別的執著和過硬的執行力。“垃圾分類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是新鮮事物,所以剛開始時,社區工作人員學完垃圾分類知識后,就在重點小區開展了一輪垃圾分類知識入戶普及,把最基本的分類知識教給大家。”王婷說,在實行垃圾分類一段時間后,再進行二次入戶宣傳,針對一些在垃圾分類中易錯的物品進行再宣傳。重點小區重點對待,有的小區入戶宣傳不低于3次;定期開展“有害換有愛”“變廢為寶”等活動,讓居民垃圾分類更加精準;走進學校教育孩子,讓孩子帶動家庭……
“我們相信堅持就能養成習慣,所以在每個亭子都配備了引導員、志愿者和社區工作人員3人,不僅手把手地教,還要不厭其煩地說。”王婷坦言,在推進“新時尚”的過程中也會遇到一些居民的冷言冷語和丟了就走的行為,而他們的應對舉措就是“默默分揀”,用行動換來更多居民的自覺進行垃圾分類。
“垃圾分類習慣的養成,實實在在地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變化,小區零散的垃圾桶不見了,環境變得更加整潔了。我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共同參與進來,從我做起,為垃圾分類助力,為和諧社區添彩。”王婷說。本報記者 陸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