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黨史,能在徐州青少年心中激起怎樣的漣漪?
市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學員鹿存宇在走完“人民的勝利”淮塔青少年黨史學習線路后深有感觸:“推一推小推車、走一走支前路、出一出革命汗,讓我深刻感受到支前民工當年的艱辛經歷和偉大付出。”
在徐州市民主路小學“紅領巾心向黨”黨史學習教育主題隊會中,少先隊員吳潼曈在聆聽了老戰士郭朝武講述的事跡后說:“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要好好學習,傳承紅色基因。”
今年以來,我市把黨史學習教育作為加強青少年思想武裝的重要內容,將百年黨史中所蘊含的磅礴之力轉化為廣大青少年志存高遠、腳踏實地的學習動力,讓紅色浪潮不斷在全市青少年心中翻涌,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
凝聚教育合力
奏響“交響曲”
“兒童團不怕寒冷,寧愿把手凍爛,也要碾好米送前線,我要學習他們不怕困難的精神!”在徐州市銅山區銅山實驗小學開展的“紅領巾心向黨”學習實踐活動中,淮海戰役碾莊圩戰斗紀念館講解員講述的蘇集兒童團團員碾米支前的故事,讓少先隊員高一心深受感動。
唱一段紅色旋律、訪一處紅色陣地、聽一段紅色故事、講一篇黨史故事、尋一位黨員先鋒、為人民做一件好事。一段時間以來,在團市委的指導下,全市中小學少先隊實施開展的“紅領巾心向黨”六個一行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覆蓋全市青少年10.5萬人次,深受大家的歡迎。
為了使黨史學習教育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團市委聚焦共青團“為黨育人”的主責主業,圍繞青少年需求,突出青少年特點,發揮共青團組織橋梁紐帶作用,廣泛凝聚青少年黨史學習教育合力,奏響了黨史學習教育“交響曲”。
聯合市教育工委組織全市中小學生同上一堂黨史課,堅定師生“聽黨話、跟黨走”的決心;聯合徐州報業傳媒集團開展“黨史青年說”微視頻征集活動,引導青年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聯合市新聞出版局實施“幸福徐州”公益影院計劃,組織優秀青年學生、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等群體觀看紅色電影……
一系列的活動,在廣大青少年心中樹起了一座座“紅色豐碑”,在全市形成了黨史學習教育主動學、主動講、主動做的濃厚氛圍。
盤活紅色資源
合唱“主題曲”
徐州是一座紅色之城、英雄之城,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和豐厚的紅色資源。
如何引導廣大青少年從身邊紅色資源汲取精神力量?團市委通過實地實物、互動體驗、鮮活講解等方式,帶動點燃青少年自主學習的熱情。
在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依托紅色資源,創新設計打造的“人民的勝利”淮塔青少年黨史學習線路,以站點“打卡式”學習、歷史“講述式”學習、微團課“感染式”學習、劇本“沉浸式”學習等創新形式,讓黨史學習教育“動”起來、“活”起來。
“我們還精心制作了一系列‘人民的勝利’主題文創產品,形成了線上線下有機融合、互動互通的學習閉環,受到了青年黨員干部、團員青年、少先隊員的熱烈歡迎。”泉山團區委書記賀秋實說。
在此基礎上,邳州“王杰精神”、新沂“轉折中的秘密”、銅山“銅心向黨”等11條青少年黨史學習線路精心設計建設,形成了一縣(市)區一線路的學習線路“矩陣”。
與此同時,各縣(市)區圍繞各地紅色資源稟賦,組織青少年將黨史小故事改編成紅色情景劇,以微情景劇的形式進學校、進場館、進社區、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將“紅色課堂”搬到青少年身邊,并在實地尋訪的基礎上,組織青少年參與編寫《紅領巾尋訪百名先鋒黨員案例集》,讓黨史成為青少年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身邊歷史”。
匯聚青春力量 同譜“奮進曲”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徐州各級團組織不斷匯聚青春力量,把黨史學習教育成果轉化成為青少年辦實事的生動實踐。
“夢想小屋”暖“青”心。今年以來,徐州各級團組織持續鞏固、擴大“事實孤兒”居住空間改造關愛行動成果,不僅為全市715名“事實孤兒”營造了良好的環境,還構建了“以愛筑家”128區域化關愛服務體系,進一步提升服務精準度,為孩子健康快樂成長保駕護航。
“彭聚菁英”匯“青”力。依托“彭聚菁英”大學生就業創業促進計劃,陸續推出就業服務季、實習實踐季、技能提升季、專題招聘季等主題服務,全市征集9457個的暑期實訓實習崗位,打造覆蓋全市11個縣(市)區“青年人才驛站”,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才在徐州放下行囊、追逐夢想。
“先鋒尋訪”樹“青”風。圍繞“農村致富、鄉村治理、基層服務、鄉風文化”四類人才開展選樹工作,命名100名鄉村振興青年先鋒,選拔200名青年金融骨干赴基層團委掛職,選派300名青年志愿者深入農村開展為期1年志愿服務,入庫1000名農村青年人才,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金融及智力支持。
百年恰是風華正茂。黨史中有無數青年的奮斗,而今天徐州青年一代又在追逐一個個蓬勃的青春夢想。
“‘接力棒’已經交到青年一代的手中,百年黨史的輝煌正呼喚每一位后來者繼往開來、昂揚奮斗。”團市委書記韓鋒表示,下一步團市委將把深化青少年黨史學習教育,同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和省、市黨代會精神結合起來,充分發揮“青年講師團”“青年學習社”線路作用,創新打造青少年身邊的“紅色課堂”,團結帶領廣大團員青年在徐州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上激揚青春、書寫人生、實現夢想。◎徐報融媒記者 吳悠見習記者 王藝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