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博物館(朝天宮)的猜燈謎活動受到市民游客歡迎。 通訊員 王晨 于忙忙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董家訓 攝
中秋假期怎么過?走進南京的博物館,細品古人中秋之雅韻,在各具特色的中秋活動中共鑒傳統文化的魅力,成為不少市民游客的新選擇。這個中秋假期,南京博物院、南京六朝博物館、南京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瞻園)、江寧織造博物館、南京市民俗博物館等多家博物館均延時開放,讓大家歡度博物館奇妙夜。
博物館里共賞文化韻味
今年中秋假期,臺風“貝碧嘉”成了“不速之客”,多家博物館準備的中秋活動被迫中斷。9月16日臺風來襲當天,為了游客的安全考慮,有的博物館閉館,有的博物館取消延時開放。好在風雨很快過去,17日中秋節當天早上7時許,南京市博物館總館公眾號便發出開放提示,邀約游客共度佳節。
吃瓜餅、焚斗香、祭月賞月、擊鼓傳花……《紅樓夢》里的中秋節透露出萬般詩意。這個假期,江寧織造博物館推出沉浸式中秋專場《大夢·紅樓》,再現賈府中秋夜。
“之前就聽說了這個演出,我運氣挺好的,搶到了中秋假期首日的演出票,這次帶女兒來看演出,她喜歡換上斗篷、跟隨角色沉浸在演出中的感覺。”市民馮璐璐告訴記者,“周末經常帶孩子逛博物館,這個中秋假期也選擇走進博物館,沉浸式的演出讓孩子可以感受名著中的場景,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在演出中,觀眾與紅樓群芳一同猜燈謎、找掉落的“螃蟹小食”;演出結束后,觀眾可以在賈府NPC中秋快閃互動中,與紅樓人物合影互動。
中秋假期,南京的博物館推出各式演出。夜幕降臨,當游客跨進瞻園大門,便“穿越”到了明朝,沉浸式體驗一場明代婚禮,其中的互動環節還會決定故事的最終結局。這讓大家在深入了解瞻園歷史的同時,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此外,“板橋清風·中秋雅韻”名家展演、揚劇折子戲、昆劇折子戲、金秋桂香賞白局等多場精彩展演在南京博物院小劇場、老茶館與觀眾見面。
博物館里暢快打卡夜游
中秋假期前一天晚上,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已經熱鬧起來。夜色下,斑斕的燈光點亮了水榭亭臺,“甘宅雅韻”夜游正式開始,景觀燈、染色燈、霧森等燈光效果營造出古風、雅致的參觀氛圍。水池假山間的扇形水秀,以水幕為屏,光暈流轉間巨龍游走、彩鳳飛舞、蓮花綻放,投影出裸眼3D效果。觀眾穿行園中,賞評彈聲韻,白局傳承非遺經典,可謂“燈在景中生,人在燈中游”,體味到不一樣的夜金陵。
“我的家鄉在南京,六朝古都是金陵,城中處處是美景,人文薈萃揚美名……”南京白局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黃玲玲團隊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館的老茶館里,為游客表演了幾段拿手的曲目,并用南京白局現場教游客唱誦精選的中秋古詩詞《水調歌頭》。
“中秋假期走進南京的博物館,看展、賞景后,再和孩子一起學一段既應景又具有南京特色的白局,感覺很不錯。”來自安徽的游客邢曉梅笑道。
昨天,隨著夜幕降臨,一場精美的數字文物光影秀拉開了南京博物院中秋夜游活動的帷幕。多件精品數字文物與南博特色建筑共同編織出一幅流動而生動的文化圖譜,讓觀眾在歷史中找尋靈感。在“月滿金陵 相約南博”中秋夜游活動中,猜燈謎、制香囊、“月球”打卡、舞蹈戲曲快閃等豐富多彩的游覽互動項目,讓游客在文化中重新體悟歷史,感懷團圓美滿之情。
“南京博物院的票平時很難預約,沒想到中秋節下午5時,我刷到了票。”市民王國鵬告訴記者,“展覽、演出、夜游……今晚正好一起完成,晚上逛博物館感覺平添了幾分神秘感。”
博物館里留下中秋記憶
走進博物館,觀眾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精髓與內涵,文化之旅中收獲滿滿,留下難忘的中秋記憶。
中秋夜,走進六朝博物館“只此中國色·青”特展,跟隨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清·仿汝釉雙耳抱月瓶探尋隱匿在歷史文化中的皎潔月光。
游客還可以在六朝博物館“中秋市集”,制作漂漆扇、祈福香囊、香薰禮盒。9歲的唐悅高興地展示著自己作品說:“我覺得將親手做的香囊送給媽媽爸爸,表達了我在中秋節對他們真摯的祝福。”
南京繩結《花好月圓》、面塑《玉兔抱月》、南京仿古牙雕《桂花朧月》、絨花《丹桂玉兔》、南京皮影《嫦娥奔月》……為展現中秋佳節的傳統風情與非遺的獨特魅力,南京博物院非遺館傳承人集體創作了各類中秋主題非遺手工藝作品。如果觀眾覺得不過癮,還可以在南京博物院小劇場觀看《非遺院線——江蘇非遺名錄項目影展》。
中秋節,南京的不少博物館還推出了特色文創月餅,讓游客將來自博物館的中秋記憶帶回家。(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朱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