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是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的主陣地,廣大農民是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的主要服務對象。作為現代農業主導型街道,浦口區星甸街道圍繞區委“進一步擴大星甸新時代文明實踐小鎮在江蘇乃至全國的影響力”的總要求,堅持服務中心大局,積極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的獨特作用,爭取外部資源、優化社會治理、凝聚發展合力,著力開創助農興農新局面。
以項目聯資源,促進農業做特做強
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科技與科普服務”等平臺作用,搭平臺、建鏈接,把志愿服務資源變成產業發展資源,“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結合“三下鄉”活動,引導農業技術志愿者到閑置地塊、低效耕地開展技術攻關,通過種植“稻麥油”“瓜果蔬”,提高特色農產品質量和生產規模,深化農業產業供給側改革,同時逐步制定水產、茶葉等特色產業行業公約,引導文明誠信生產經營。結合“萬企興萬村”行動,樹立“會黨建、會服務、會致富”考核導向,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堡壘作用,明確以“村集體經濟穩定收入不低于200萬元”為目標,通過街村文明實踐平臺,加大與企業類志愿服務團隊聯系,促進內外資源對接,各村、社區志愿服務大隊新引進1個以上外部志愿服務團隊,推動村企聯建取得實效。結合“一村一品”工程,以胡守信、邵賢豹等一批家庭農場文明實踐戶為引領,發揮好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帶動作用,促進新型農民培育,提高區域特色農產品效益。結合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統籌推進并加快18條新時代文明實踐實訓線路及點位打造,從可看、可聽、可學等方面提升實訓接待水平,與高校、中小學校對接,實體化運營星甸旅游發展公司,加快探索“文明實踐+農旅體驗”研學游新業態,帶動鄉村休閑產業發展。
以服務聯民心,促進農村美麗善治
以省級標準化試點為契機,豐富新時代文明實踐小鎮建設內涵,將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把鄉村建設得更美麗”,努力打造鄉村社會治理共同體。立足環境美,確定每周六上午為新時代文明實踐“統一志愿服務日”,進一步鞏固人居環境整治和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成果,使“紅馬甲”成為星甸一抹標志性的亮麗風景。立足生態美,積極開展“河小青”、垃圾分類等主題志愿服務活動,將小微水體納入河長制管理范疇并實現全覆蓋,讓垃圾分類成為新時尚。立足村莊美,深化“民情收發室”“民情收發點”建設,充分收集群眾對于宜居村、四好農路、農污項目等基礎設施建設意見,突出新時代文明實踐小鎮標志性、全域性視覺系統的設計和打造,把美麗庭院戶全部發展成為新時代文明實踐戶,切實把實事辦好。立足鄉風美,提高志愿者服務隊伍組織程度,實現黨員注冊志愿者全覆蓋、全街居民戶活動全覆蓋,擴大普通群眾志愿活動參與度,引導每戶每年至少參加1次街村組織的宣傳和志愿服務活動,爭做新時代文明實踐的宣傳者、倡導者和參與者,從而實現“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良好社會風氣。
以新風育新人,促進農民轉變轉型
牢牢占領農村思想文化陣地,在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上下功夫,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培養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抓好思想引領,以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為主線,開展豐富多彩的宣講志愿服務,有效凝聚轄區內老黨員、退休干部、鄉賢、群眾骨干,進一步弘揚時代新風,珍惜發展成果,讓新思想飛入尋常百姓家。抓好精準服務,確定每年11月為“民生服務問需問計月”,探索“文明實踐+網格化管理”精準治理模式,培育為老生活服務領域的“時間銀行”志愿服務項目,在基層公共服務供給上更好地滿足群眾個性化、差異化的需求。抓好就業扶持,制定防止返貧志愿服務培訓方案,推動“扶志+扶智+扶技”同向發展,組織開展大學生“陽光實踐”公益性崗位實習活動,加大來料加工企業招商力度,提供就業信息,開展手工藝品和開網店技能講座培訓,讓婦女、老人、殘疾人成為居家打工者、網店經營者、網上推銷員。
鄉村振興之路任重道遠,文明實踐必須久久為功。星甸街道將以更加昂揚的斗志、更加務實的作風,凝心聚力推進高質量發展,為“江北明珠”建設貢獻力量,以優異的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
南京晨報/愛南京記者 盧斌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