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祿紀念園展廳。一把藤椅,靜靜地立在一張破舊的辦公桌前。
藤椅右手,一個大洞無聲地訴說著50多年前撼人心魄的一幕:肝疼襲來時,焦裕祿就用茶缸靠在藤椅上,緊緊地頂在痛處。日久,藤椅被硬生生頂出一個大洞。就是這把藤椅,陪伴了焦裕祿400多個日夜,成為他鞠躬盡瘁為人民的歷史見證。
1962年冬天,焦裕祿病軀擔重荷,就任蘭考縣委書記。他帶領(lǐng)群眾查風口、探流沙、找水道、治鹽堿……
1963年9月,焦裕祿的肝病已經(jīng)很嚴重了。焦裕祿紀念園講解員謝潔說,“他越來越多地用左手按著時時作痛的肝部,或者用一根硬東西頂在右邊椅靠上。同志們問起來,他才說他對肝痛采取了一種壓迫止痛法。”
病痛緩解以后,焦裕祿便親自動手,用藤條把藤椅上的窟窿一點點補好。但不久,藤椅又被頂破。工作太忙時,他就讓大女兒焦守鳳和大兒子焦國慶來幫著修補藤椅。
同志們和家人都勸他注意休息,要他好好療養(yǎng)一下,他卻總是笑著說:“病是個欺軟怕硬的東西,你壓住它,它就不欺侮你了?!?/p>
這樣一把破藤椅,為何始終沒有被換掉?“坐在破椅子上不能革命嗎?”焦裕祿這樣說,災(zāi)區(qū)面貌沒有改變,群眾生活很困難,富麗堂皇的事,不但不能做,就是連想也很危險。
心中激蕩著理想和信仰,生死便顯得不再那么重要。在這把藤椅上,焦裕祿寫下了生命中最后一篇文章《蘭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lián)Q新天》的提綱。
既已出發(fā),何懼倒下?在蘭考的日子里,焦裕祿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是來工作的,我不是來休息的。”
“這把藤椅,歲月能褪其色,卻洗不去人們的思念;這場病魔,能奪走一個人的生命,卻磨不滅一名共產(chǎn)黨員的信仰之火。”焦裕祿干部學院常務(wù)副院長席建設(shè)說。
2014年3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蘭考,參觀焦裕祿同志紀念館,并瞻仰了這把藤椅。
50多年過去了,人們從這把藤椅上仍能感受到信仰的崇高、精神的偉力,焦裕祿不朽的身影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chǎn)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