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蘇州革命博物館內,有一件珍貴的革命文物——李建模家書,曾于2020年6月赴京,參加《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83周年——抗日根據地創建與發展》專題展覽。這封信不長,是李建模在抗日戰爭期間寫給在江蘇常熟母親的,內容如下:
母親大人尊鑒:
久未稟函,定勞廑念。只因整天奔波,未及照顧大人。清夜自思,實覺罪歉,諒大人亦能恕兒也。物價日漲夜高,我家又無產業維持生計,定必艱難之至。竊兒不能奉養大人,時覺不安。又因格於(于)店規,正思想法盡一切可能節省,即使最少數目,亦聊以慰。大人,好得困苦,前途已經不遠耳。大人福體務請珍重,慧珠等請很好教育,兒當常來函問候。大人福體決不真如以前也,并請大人賜諭示。來信寄長興煤山鎮徐泰和轉交可也。
祉祺
福安
兒鴻叩上
姑母大人等道安
永鶴表弟問好
在這封家書中,李建模以流暢的行書,表達對母親的牽掛和囑托。對于物價飛漲、度日艱難卻無法奉養母親表示內疚,也透露出一個孝順兒子的無奈和深情。這封信背后的歷史,真實地展示了一位革命先烈的清廉風骨和高尚情操。
1942年,李建模從新四軍六師調到茅山抗日根據地工作,先后擔任江南財經處處長兼惠農銀行行長、新四軍六師十六旅供給部長、蘇南行政公署行政委員兼財經處長等職。
李建模擔任財經干部后,嚴格執行財經紀律,事事處處艱苦樸素,廉潔奉公。盡管“腰纏萬貫”,個人從不動用分毫。每天和同志們一起就餐,不開小灶。江蘇省常熟市委黨史工辦至今珍藏著他當年寫給金壇縣財政局長陶行的一封親筆信,巴掌大的信,正反兩面都寫滿了字。李建模為抗日理財、用財,精打細算節約每一個銅板的模范行為,受到了譚震林等領導的贊揚。
抗戰勝利后,新四軍江南部隊根據“雙十協定”渡江北撤,李建模本可早早到達蘇北,但他直到完成最后兩項財經任務才乘船前往。1945年10月15日,他隨新四軍蘇浙軍區第四縱隊北撤,因長江渡輪沉沒,不幸遇難,年僅38歲。
李建模烈士留下的這封家信,從一個側面折射出李建模一生艱苦奮斗、廉潔奉公的崇高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