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中秋節,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亮節、團圓節等,節期為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之一, 是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年年中秋,歲歲月明,天上人間,共此良辰。中秋節起源于上古時代,普及于漢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在這天,朋友相約賞月、扎燈籠、猜燈謎,非常快樂。
關于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據記載,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后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中秋節也就因此慢慢形成了。
關于中秋節的起源,還有另一個通俗的說法,就是與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歷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也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縱觀歷史,晉朝也有中秋賞月之舉的文字記載,不過那個時候,還不太普遍。尤其在我國的北方地區,還不是很流行。中秋節成為官方認定的全國性節日,大約是在唐代,《唐書·太宗本紀》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賞月風俗在唐代的長安一帶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并將中秋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游月宮等神話故事結合起來,使之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玩月之風方才大興。
北宋時期,中秋節已經成為普遍的民俗節日,并正式定陰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這在部分文學作品中體現出來,如蘇東坡的“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這是有關節令食品的描寫;又如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等。
明清時期,中秋已成為中國民間的主要節日之一,蘊含的世俗情趣愈益濃厚,功利性的拜祭、祈求與愿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明清兩朝的賞月活動,百姓們供養“其祭果餅必圓”,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陸啟泓《北京歲華記》記載說:“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陳瓜果于庭,餅面繪月宮蟾兔;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帝京景物略》一書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